古典刚刚在“得到app”做了直播,我有如下收获
2025-11-07 03:44:04
刚刚跟一个朋友聊了40分钟保险,放下电话,开始半路进入看直播。
精彩。收获以下干货:
1. 70%是偶然
无论是古典的临床经验,还是学术研究,都表明:决定人一生的重要事件中,70%是偶然的。所以不要过度规划,要拥抱偶然性。
2. 啥叫个人品牌?
可以稳定输出的独特价值,就叫个人品牌。
个人品牌,是一个人内在商业价值的外在体现。
我个人觉得,第二句话没啥大用,第一句话总结的挺好。
用我的话说,啥叫个人品牌?就是人家一想到你,就想起啥;一想起啥,就想到你——这个“啥”,就是你的个人品牌。
古典老师对于个人品牌的定义,不仅仅包含了定义,也包含了个人品牌“有什么用”。
3. 用输出倒逼输入
这句话我是经历了无数次血的教训,才领悟到的。我在古典老师身上收获的价值是,他这句话总结得很简洁。我现在发现“倒逼”这个词儿特别好,很多地方都好用。比如:用问题倒逼成长,用销售倒逼运营,用死亡倒逼生存。
4. PSPS
Problem-Skill-Problem-System
不要一上来就想系统地学什么。遇到问题,学一个小技能解决问题;再遇到问题,再学一个小技能……直到学技能好像开始不管用了,再开始系统地学。
展开全文
古典老师举了个例子,学excel。很多学校一上来,就讲excel的系统构架,然后讲各种概念,搞了好几节课,都把人搞晕了。
关于excel我就很有感受。凡是有电脑课,我发现学得最快的同学,都是不听老师讲,自己在那摆弄的。他摆弄遇到啥问题,就问老师,解决完这个问题继续摆弄——然后他成绩特别好,老师表扬他听课认真。而我非常听老师话,很认真地学,结果反而脑子像被堵住了一样,既没有自信、也没有解决办法、感觉无从下手。
古典老师说,干什么事儿一上来就想系统地学,是一个“怨念”。我感受很深,因为我的整个大学生活就是被这个系统学习的“执念”限制了,导致我的自信心受挫、表现也不佳。当然,这也有个好处——大学时代强烈的痛苦,倒逼我走一条少人走的路。
5. 35岁这个分界岭
35岁之后人的体力开始下降,所以要在35岁之前做两件事:努力获取技能,并把技能转换成资源。35岁以后,升级竞争维度,进入“资源维度”的竞争。
我觉得这个就像大富翁游戏。游戏初期,在小圈子里赚钱;等有了足够的原始积累,就跳大圈去买各种店铺了。
总结完。
我是刘达,保险代理人,香港居民,辽宁人。微信:liudafinance,咱们做个朋友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