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书)
2025-08-02 20:37:02
参见:庄遵
宇宙观
编辑
主条目: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人生论
编辑
主条目:德
老子主张尚古主义,从纷乱不安的生活转向虚静的道,人类的文明愈进展,离道的本性愈远。所谓仁义智能忠孝,都是“大道废”后的发展,古时没有其名目,却有其实;后世空有其名,却离其实甚远。老子论生活,分为修己和治人两方面。修己方面,主张不争、无尤、任自然、尚柔弱、不以身先天下、知足知止。治人方面,老子主张统治天下的圣人须无欲“得一”,常使民无知,弃绝智能。[24]
有学者认为老子的说法“欠沉重”,有矛盾,治天下不能无所作为,保存生命即不能无欲,所谓无欲无为根本不能实现。老子反抗当时的文化、道德、政治,人民以智巧相欺,愈讲道德仁义人生愈乱,于是感到教育、政治、智能都没有功效。这种主张出现在社会极乱的时代,可说是“乱世哲学”。[25]
老子“修道而养寿”(司马迁语),他用自身实践来证明自己的人生观。《史记》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老子叫老子,不是因为他姓老,而是因为他长寿,是有名的寿星公。[26]
价值观
编辑
无、道、德
编辑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派生,而“有”从“无”所派生,天下万物均起于“有”,而“有”又起源于“无”。
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守柔
编辑
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寓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居后不争
编辑
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宽容、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于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寡欲
编辑
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于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故老子要求人“寡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于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政治观
编辑
无为
编辑
主条目:无为(道家)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彊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无成见而有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擅自妄为的理想境界。即主观上去除个人私欲及妄念,配合大环境整体各类生态演化之规律,即能从中体悟出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之“道”,反对各种智巧行为创造社会环境中的矛盾对立现象,从而在各类尚贤与崇富的竞争行为中恶性循环致生许多弊端;期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概念,达到主观上“无为”,客观环境之自然循环“无不为”之和谐运作。
善为下
编辑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大国与小国
编辑
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在政治观的体现,“小”与“寡”为使动用法,即使国家小,人民少,更利于推行清静无为的政治。汉唐帝王们用“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道家理念,实现了文景和贞观之治等盛世。
知识论
编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方法论
编辑
有观点认为老子道论可以从纯粹的方法论的角度加以理解,[27] [28]其论点大致如下:
第一,就其希腊语的本源涵义而言,“方法论”(methodology)也就是“道论”,词根meta在希腊语中即循、沿、随,hodos即路,“方法”也就是“人们所循沿的道路”。方法论或道论,就是关于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般论述,是关于人或一般“行动体”(如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家企业、一支军队、一项在建工程所组合的集群,甚至整个宇宙系统等)为达目的该如何取道的探究;
第二,“道”的本义是指人们循着它行走以便到达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运行之所遵循”,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谈道就是谈论在走向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怎么走”;
第三,“德”的本义即“心、行之所陟”(德之字形由心、行、直构成,直通值、陟),是关于行动者的心境、行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的判断。论德是评价、对比人们“走路的水平”怎么样;
第四,道论就是关于道与德的论述,是围绕着理想范式而进行的对行为的评说,是关于人或一般“行动体”该如何选择“道路”以便更好地达成“目的地”的探究。在其中,对道的选择指的是行动者对自身的行为方式的选择,而不是对身外的线路的划定;是对“走路方式”或“在途规范”的取舍,而不是对环境路况或身外之世界规律的把握。它是关于“我们应该怎么走”的评说与劝谕,而不是关于“它们在怎么走”的客观描写或具体叙事。它的着眼点在于考察行为方式—行为情态—行为结果之间的关联,继而确立一个理想范式以便一般行动体仿效、遵循,并不是讨论世界或客观存在以何方式运行的实证问题。
第五,道德经有许多后由科学家发展的方法及方法属性概述,如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潜变量方法和精神资本等等。
观点举要
编辑
老子道论的本质是:把平常的三维空间中的行走类推为“描述空间”或广义的“价值空间”中的“行走”。在平常三维空间中的居(或到)某地,在“描述空间”中就表现为有(或成)某名,在“价值空间”中则表现为具(或达)某德。所以,方法论问题在老子道论中也就是 “走路”的问题。走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存在、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构成老子道论的基本内容。
老子思想的整个体系可以在一个问题情境中展开。这个问题情境就是:一个待定的行为主体(可能是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在未知或不确定的广大境域中走向它所认定的目标(可能很近很具体,也可能很远很模糊)的时候,应该采取何种“走路方式”以保证恒常行进?
老子之道具有普通的类推潜力。在老子道论中,一个人该如何选择“道路”可以比拟类推出一个国家该如何选择“道路”,宇宙系统以怎样的运行方式而获取理想的存在形态可以比拟类推出一个社会该以怎样的方式组成,一个社会该如何修明它的政治可以类推出一个人该怎样修治其身,而一个人修身证道所获得的体验又可以引发对理想宇宙的深刻感悟。这就构成了老子之道的“一般套通性”。
老子之道具有广泛的普适性。老子所讨论的道是“大道”、“常道”,是在广阔的领域和绵长的时间里都值得奉行的理想范式,是行动者行进于一切“事件丛林”都值得恒常持守的普遍行为规范。它超越于对具体环境或具体对象物的具体认知之上,因而也就适用于各种可能的情境。这就是老子之道的“恒常普适性”。
老子道论具有“普世价值”的蕴涵。老子所主张的“应该”对各种行为主体适用也就对各国适用,它的“恒常普适性”决定它不局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不局限于特定的国情环境。当方法所服务的目标推向久远,方法论意义上的取舍可以接近于价值取向上的选择。一个既“大”又“常”的道,可以将广大领域与绵长时间范围里所有可行的目标纳入一个重新加以灵活考量的框架。这可以为普世价值的探究奠定一个更为明晰可靠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