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2025-07-21 05:07:18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此条目已列出参考资料,但文内引注不足,部分内容的来源仍然不明。 (2023年6月7日)请加上合适的文内引注加以改善。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6月7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藏传佛教"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藏传佛教金刚

教派

宁玛派

噶举派

萨迦派

格鲁派

噶当派

觉囊派

雍仲本教

主要人物

释迦牟尼佛

龙树菩萨

松赞干布

莲花生

无垢友

寂护

阿底峡

马尔巴

八思巴

宗喀巴

称谓

仁波切

喇嘛

活佛

班智达

堪布

格西

呼图克图

转世灵童

活佛系统

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章嘉呼图克图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热振活佛

策墨林活佛

德木活佛

达察活佛

噶玛巴

夏玛巴

更多

主要寺庙

喇嘛寺

大昭寺

小昭寺

甘丹寺

哲蚌寺

色拉寺

扎什伦布寺

塔尔寺

拉卜楞寺

昌珠寺

松赞林寺

敏珠林寺

楚布寺

大藏寺

更多

主要节日

新年

传大召

传小召

雪顿节

佛诞

煨桑节

更多

文化

藏历

藏医

天葬

天珠

唐卡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查论编

佛教

基本教义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蕴

缘起

空性

因果

戒律

毗奈耶

尸罗

五戒

禅那

业处

轮回

波罗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宝

三法印

佛教共识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菩萨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须陀洹

人物(英语:List_of_Buddhists)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马鸣

龙树

提婆

无著

世亲

觉音

鸠摩罗什

慧远

菩提达摩

智𫖮

玄奘

惠能

莲花生

宗喀巴

宗派、国家和地区

部派

大乘

金刚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汉传

藏传

藏传佛教史(英语:History of Tibetan Buddhism)

印度

斯里兰卡

缅甸

泰国

中国大陆

台湾

日本

新加坡

马来西亚

蒙古国

欧美

历史

佛教历史

佛教时间线

结集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众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传佛教

北传佛教

于印度衰落

法难

佛教现代主义

人间佛教

左翼佛教

经籍举要

大藏经

巴利大藏经

汉文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

阿含经

南传尼柯耶

法句经

大般若经

心经

金刚经

法华经

解深密经

华严经

维摩经

涅槃经

楞伽经

大悲咒

楞严经

圆觉经

药师经

地藏经

阿弥陀经

坛经

瑜伽论

大智度论

俱舍论

圣地

佛寺

精舍

八圣地

四道场

汉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关主题

艺术

修学制度

组织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题

上座部佛教

巴利圣典

批评

论诤

大乘非佛说

十方诸佛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查论编

藏传佛教法轮之一,饰以五智如来色

藏传佛教法轮之二,饰以五智如来色

藏传佛教(藏语:བོད་བརྒྱུད་ནང་བསྟན།,威利转写:bod brgyud nang bstan,藏语拼音:Pö gyü Nangdän;蒙古语:Төвөдийн Буддын шашин),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藏区的佛教分支。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但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

藏传佛教以卷帙浩繁,渊博深奥的藏文文献著称。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藏语文与记录佛教经典使用的梵文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佛经从梵文翻成藏文后,藏译本通常可以还原梵文本的原文[1][2]。藏语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特别是因明论典的教、学传承和方式,当今惟有在藏文中有完整记载和保存[3]。国学大师章炳麟评价西藏学术传统:“既有文明之学,不受他熏”[4]。然而,圣严法师认为藏传佛教的发展是西藏本土的苯教等民间宗教加上印度晚期混合婆罗门教的佛教密教思想而完成的,整体而言是印藏的合璧[5]。

藏传佛教始于松赞干布时期,佛教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尔和唐朝文成公主自汉地传入藏区。藏传佛教所传承戒律是由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戒在西藏第一次确立是775年。当时,印度大德寂护和随行三十名比丘造访落成于中部西藏的桑耶寺。出自寂护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戒传承在九世纪末叶朗达玛灭佛期间几乎断绝。三位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幸存者在两位汉人四分律比丘的帮助下通过贡巴饶赛又复兴了此一传承。贡巴饶赛一系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戒传承后又被带回中部土蕃,称之为“下部戒律传承”。十世纪末叶在土蕃西部,藏王意希沃向印度求法在其王国建立、或者说重建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戒传承。他将东印度旁底特(学者)达磨波罗及其数名弟子延请至位于西部土蕃的古格王国,建立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戒的第二次传承。此一系被称为“上部戒律传承”。1204年,绰浦罗扎瓦(大译师)将印度大德、那烂陀寺最后一任座主释迦希巴札延邀至土蕃以避入侵的廓尔王朝古斯突厥人的破坏。在土蕃,释迦希巴札及其随行的印度僧侣根据萨迦派传统为要出家者施行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戒,从而开始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戒的第三次传承。此一系分两支系,其一出自释迦希巴札对萨迦班智达之施戒,另 一形式为释迦希巴札为他后来所教训的一僧侣团体施戒,后者最终分裂形成萨迦四大僧伽。

在赤松德赞时期古印度佛教僧侣寂护将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及随瑜伽行自续派,莲花生来到藏区,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时,也接受西藏苯教等本土宗教的部分内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础,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西藏佛教经过朗达玛时期灭佛运动的破坏后,约百年之久,到了宋朝初年,才又渐渐复兴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觉囊、格鲁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

在宗喀巴创格鲁派,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后,藏密大盛,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由两位固定的转世活佛统治西藏,分别称作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藏传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藏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锡金和达兰萨拉;俄罗斯的图瓦、布里亚特和卡尔梅克。在中国辽宁省沈阳市、阜新市、朝阳市;河北省承德市、张家口市;山西省忻州市等地也有分布。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和中原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普米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词语释义[编辑]

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最初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两支。由古印度向南方传播到斯里兰卡、东南亚以及中国云南等地以上座部佛教为主的流传,被称为“南传佛教”,其经典多为巴利语所写。现在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地。北传佛教主要由北方经丝绸之路向中亚、中国、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等国传播,其经典多为梵文、各种中亚文字和中文。自藏传佛教出现后,南传北传佛教两支的划分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划分法。按教理划分,南传佛教即是上座部佛教,而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

喇嘛教[编辑]

主条目:喇嘛教

喇嘛教一词是汉语民间对藏传佛教的简称。这种称呼在历史上随后也被欧洲语言沿用。该词在藏语中和学术界被认为是一个轻蔑语或贬义词(即暗示这种宗教是喇嘛捏造,而非传承于佛教),[6][7]因此,中国或相关当局打算弃用这一词,“目前多采用藏传佛教代称喇嘛教”。[8]不过,喇嘛(英语:Lama)一词也是对西藏藏传佛教僧侣或上师的尊称,如达赖喇嘛(藏文:ཏཱ་ལའི་བླ་མ་,藏语拼音:Dalai Lama),因此藏传佛教一直以来,在民间以及乾隆帝撰的《喇嘛说》,因为藏传密宗以上师高于佛法僧为四皈依(也高于所有护法神),传统上仍然称喇嘛教,因藏语的喇嘛译为上师(德语:Lamaismus;英语:lamaism)作为俗称或代称。绝大多数正统的藏学家都认为,“喇嘛教”这样的称呼极不严谨,属典型的外来词语,故不再使用。

起源[编辑]

佛教主要教派分布,蓝色地区即是藏传佛教流行的地区

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分“前弘期”和“后弘期”。前者自7世纪至838年朗达玛禁佛约200余年。后者开始之年颇多异说,依仲敦巴之说,当始于978年,至今已达千年。

前弘期[编辑]

参见:松赞干布、赤祖德赞、莲华生、宁玛派、拉萨法诤和朗达玛

扎叶巴寺的松赞干布打坐像

西藏的佛教开始于西元四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拉脱脱日聂赞在位时期,西藏开始出现佛教三宝所依和供奉。[9]根据后代藏传佛教文献的说法,藏传佛教始于西元7世纪中叶。当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娶了尼泊尔毗俱底公主(布里库捉,藏名尺尊或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641年贞观十五年,江夏郡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女儿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十二岁等身释迦牟尼像、珍宝、经书、经典360卷等作为嫁妆。他同时也从尼泊尔和迦湿弥罗等国引进诸多经书、佛像和佛塔[10],在他的两个妻子,文成公主和毗俱底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并为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分建小昭寺,为毗俱底公主携带的八岁等身释尊佛像建立大昭寺。他派遣大臣吞弥·桑布扎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到了8世纪中叶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寂护大师及弟子莲花戒入藏,建立了吐蕃第一座出家僧寺(桑耶寺),并为七位藏族贵族剃度出家(此即著名的“七觉士”),逐渐奠定藏传佛教的基础。但此时仍有许多人反对。后娴晓三藏典籍的大法师寂护大师返印,敦请精通真言的莲华生大士由印度入藏。莲花生大士来到吐蕃之后,示现多种神通,在折服原来盛行的本地原始宗教苯教同时,也兼吸苯教的一些内容,并传下大量珍贵的密法,开创了西藏密宗。

莲花生的行为使得后世的藏密诸派皆对他尊崇备至。此外,赤松德赞为了奠定佛教根基,也广泛地翻译经典。其不仅从印度迎请多位译师入蕃译经,也派遣藏族才俊前往印度学习教典及翻译。如此,不但保存了大量的印度佛经,亦将佛教推向吐蕃宗教中的最高位。据现存的登嘎尔目录(布敦认为是赤松德赞王府所编),当时译出的大小显密经律论有738种(内从汉文转译的32种),故当时佛教流传是很兴盛的。莲华生另一个重要的贡献,是他吸取了许多西藏传有的传统与信仰的元素,加入印度佛教之中,使得佛教信仰得以在西藏生根,建立了独特的藏传佛教风格。

尺尊公主(左)、松赞干布(中)、文成公主(右)

当时唐朝禅师摩诃衍,藏文称其为“和尚”(Hva-san)或“大乘和尚”(Mahāyāna Hva-san)入藏宏扬禅宗,后与莲花戒辩论,史称“顿渐之争”、“桑耶论诤”或“西藏诤论”。[11][12]大乘和尚所倡论点是,成佛之道应通过个人突发的顿悟,此顿悟来源于摒除包括善恶在内的一切思考。莲花戒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摒除思考,要求自己不作任何思考的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他坚持只有经过逐渐的修持,才能取得成就,批评顿悟派不别善恶、不积善行,幻想立地成佛,实为束手待毙。双方反复争辩,甚为激烈。大乘和尚曾一度占上风,但最后败北,被迫返回沙州(今甘肃敦煌)[13][14];赤松德赞下令不得再修顿门法[15]。因为西藏王室刻意压抑汉传佛教的影响力,使得汉传佛教无法进入西藏。但是在西藏固有的大圆满、大手印传承中,仍然可以看出它受到汉传佛教影响的痕迹[16]。

佛教传入西藏后,与本土的苯教发生冲突,史称“佛苯之争”。841年,吐蕃赤祖德赞在信奉苯教的贵族大臣发动的政变中被杀,其兄朗达玛被拥戴即赞普位后,禁止佛教在吐蕃境内流传,寺庙被毁,佛经被焚,僧人被迫还俗或被杀害。这使得藏传佛教在往后的百年间陷入了黑暗期。史称朗达玛灭佛。经过此次禁佛运动,至100多年后,佛教才从多康地区重新传入西藏,开始了后弘期。

后弘期[编辑]

9世纪中叶,朗达玛灭佛,曾有一段时间(842-978年)佛教沉寂了。后来由西康地区再度传入,藏传佛教又得复苏。在朗达玛灭佛后,因经典散失,开始有人发掘编辑旧有保留的佛经,称为伏藏,根据前弘期旧译经典及伏藏所建立的教派称为宁玛派,又称旧派(旧译派)。而在朗达玛灭佛之后,重新由印度取回重译的经典,称新译。由大译师仁钦桑波重兴的佛教为后弘期。此后印度的佛教学者,特别是遭遇变乱时期的那烂陀寺、超岩寺等的学者,(印度比哈尔邦省的佛教各大寺庙在1203年被突厥入侵军全部毁坏),很多人前往西藏取经,传译事业因而兴盛,著名的译师有马尔巴等人。马尔巴就是在这段印度佛教末期期间,多次往返印度学法,把密法传回西藏的。

1042年,有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入藏,又大弘佛法,重建僧伽,传播中观应成派大义。同时仁钦桑波(宝贤)在古格翻译了很多的经论。史称上路弘传。桑耶寺僧徒北上宗喀学经后,回到本寺传教,史称下路弘传。[17]

1260年宋元之际,中统元年元世祖封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国师,授与玉印,统领吐蕃。于是,萨迦派在当时成为吐蕃的政治与宗教领袖,称为萨迦巴。元末明初,帕木竹巴取代了萨迦巴的势力,帕竹噶举派及其支派也在帕竹统治时期兴盛起来。

随著噶举派势力逐渐抬头,1407年(明永乐五年)明成祖册封噶玛噶举派第五世法王得银协巴(哈立麻)为“大宝法王”,而“大宝法王”这个封号,至今也一直被“噶玛噶举派”历代法王所专用。藏传佛教传播的另一高潮相当于明神宗时代。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与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俺答汗上“达赖喇嘛”的尊号,成为藏传佛教再次传入蒙古的契机。到十七世纪中期,大漠南北的大部分蒙古人已信仰藏传佛教。[18]此时新起的格鲁派声势也发展迅速,并不断扩展。1641年,后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寺主罗桑却吉坚赞与五世达赖喇嘛引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入藏,击败打压格鲁派的藏巴汗。固始汗为罗桑却吉坚赞上尊号为“班禅博克多”。至1652年顺治九年,清世祖册封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1713年,清圣祖册封格鲁派领袖、罗桑却吉坚赞的继承人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

印度传入西藏的显教,代表性著作有五大部,就是《释量论》、《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俱舍论》、《入中论》、《现观庄严论》。藏文大藏经(包括《甘珠尔》和《丹珠尔》)近六千部中绝大多数是直接由梵文翻译的,少数是从汉文转译的,因此,印度后期佛教的论著丰富保存在藏文大藏经里,尤其是因明、声明、医方明等论著数量庞大,这些译著都非常重要。

朝圣之路[编辑]

主条目:藏传佛教的朝圣

现代西藏的藏传佛教的朝圣文化是于1980年代才复兴的,那时西藏文革结束不久,社会运作恢复。[19][20]

传播[编辑]

元朝鼎盛时期[编辑]

藏传佛教在元朝时传入汉地和蒙古。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获得了元朝朝廷相当的尊重,萨迦派法师八思巴被忽必烈奉为国师(后升为帝师),赐玉印,任中原法王,命统天下佛教,并兼任总制院(后改名为宣政院)使来管理吐蕃(今西藏)事务。今天藏传佛教已经是青藏高原、内蒙古、尼泊尔、不丹、蒙古国、卡尔梅克共和国(位于里海沿岸)、西伯利亚南部,特别是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图瓦共和国最重要的宗教。印度锡金和拉达克地区这些以前的独立王国,民众也以信仰藏传佛教为主。[21]

转轮王传统[编辑]

《重修文殊寺碑》中载有“转轮王”即“多筑精舍会成为金转轮王”。导致近代许多学者纷纷归纳,蒙元帝皇从部落领袖发展壮大,满清皇帝自称文殊菩萨下凡,乾隆皇帝自称为佛教传说的“转轮王”的化身,增强统治者地位,大力塑造“转轮王传统”。[22]

专宠末法时代[编辑]

藏密喇嘛教在元朝益渐受宠过度,至晚期酿成极大民怨,喇嘛目无法纪。《元典章》记载云:“侵渔百姓,非理生事。”乃至皇室成员也敢追(打)。《元史·释老传》:“泰定二年,西台御史李昌言:见西番僧佩金字圆符,络绎道途,驰骑累百,传舍至不能容,则假馆民舍,因追逐男子,奸污女妇。”“(至大二年),有僧龚柯等十八人,与诸王合几八刺妃忽秃赤的斤争道,拉妃堕车殴之,且有犯上等语,事闻,诏释不问。”“又至大元年,上都开元寺西僧强市民薪,民诉诸留守李壁。壁方询问其由,僧已率其党执白挺突入公府,隔案引壁发,捽诸地,捶扑交下,拽之以归,闭诸空室,久乃得脱。”“世祖遣通事脱脱护送西僧过真定,僧捶驿吏几死。”

史载元顺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尤喜十六天魔舞[23]。这种舞蹈原属内宫秘密戒者参与观赏,上行下效,开始流行于“浙西”、“浙东”地区并传入西北边陲。

近代发展[编辑]

在达赖喇嘛流亡之后,藏传佛教更是传遍西方和世界各地。现在在任何一个国际大都市都可以看到藏传佛教的寺庙或学习研修中心。在台湾,藏传佛教也是日益兴盛的教派,台南市的古刹重庆寺原属禅宗临济宗就因改宗,现在转为西藏密宗噶举派(白教)的分院。

显宗[编辑]

藏传佛教中并没有部派佛教传承,但在四部宗义中以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代表部派佛教,以唯识及中观代表大乘显教。格鲁派尤其重视显教研习,认为修行应当“先显后密、由显入密”。萨迦派在显教方面亦建树颇多。

密宗[编辑]

参见:藏传密宗、松赞干布和莲花生

汉语中,西藏的密宗通称“藏密”。早在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的藏传佛教,就传入密部经典。8世纪间印度密教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到藏弘法,建有密教的根本道场桑耶寺。其后又有法称来藏传瑜伽金刚界法、大曼荼罗等灌顶;无垢友、施戒等来藏译出《集密》等许多密宗典籍。密教在西藏得到了流传。但841年赞普朗达玛禁佛时受到了严厉的打击。

直至10世纪,藏地阿里地区统治者智光派沙门宝贤等赴印学习“集密”、“时轮”等经续、注释及仪轨等。并迎请印僧作信恺、作莲密、佛祥静、佛护、莲花密等来藏翻译显密经论,而以瑜伽密部尤其是《集密续》为重点。东印度僧人法护及其弟子等也在藏地译出许多前所未有的密乘典籍,使密教在藏地又得到弘传。11世纪中期,中印度超戒寺僧人阿底峡应请入藏,宣扬显密观行教法,使密教得到相应发展。其弟子续其法灯,弘通无上瑜伽,首开西藏密教噶当一派。此外,弘传密教的,还有宁玛、噶举、萨迦等派。15世纪初,宗喀巴及其弟子贾曹杰、克主杰等创立格鲁派。下传达赖、班禅两大系,为现今藏地盛行的一大密宗教派。西藏密法一般分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但密宗各派几乎全以无上瑜伽部各种教授为主要修习法门。无上瑜伽部又分为三部。其中父部奉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为本尊;母部奉胜乐金刚、喜金刚为本尊;无二部奉时轮金刚为本尊。各尊均有自己大量的“本续”、“疏释”和“仪轨”。藏密的重要法门有大圆满、大手印、道果、五次第、六加行、拙火定等。

西藏密宗一般自称为金刚乘,因为有不许公开的秘密传授,及充满神秘内容的特征,印顺法师称此为“秘密大乘”。

西藏密宗“无上瑜伽密”认为众生所有淫、怒、痴等情绪,若运用得当,都可被证悟者运用以教导众生,成为达到真实的“方便法门”,“无上瑜伽密续”视男女双修法为无上密法之一,详述双身法(男女双修),重点是认识欲望,即贪、嗔、痴的本质,主张在欲望当中能脱离欲乐,才是真了脱生死,但此种密法非常危险,僧侣只要感受到一念的淫乐,死后就堕落金刚地狱。经续里说,“修行人闭眼时,树上的果子会落下来;睁眼时,果子又会重长上去,具备这样的定力时才可以双修。”

阿底峡进入西藏后,非常反对双身法,建议众僧停止此修法。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则将此法直接废除,因为依佛教戒律,僧人不可以男女双修,否则犯淫戒,属于邪淫。格鲁派统一西藏之后,通令各个门派,禁止修炼此法,各门派都坚定同意。但今日在世界各地仍有许多神棍,玷污清规,假借密宗男女双修之名骗财骗色。[24]

教派[编辑]

现代藏传佛教派别主要是在后弘期中逐渐形成的。其主要分为四大主流派别,分别为: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及格鲁派。在中文中,这四主流派别因其服饰及建物之特色而常被称为红教、白教、花教及黄教。其中,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历史最悠久的,萨迦派是以位于西藏南部的萨迦寺命名的。以下列表不分先后顺序:

宁玛派(红教或古宗派)

噶举派(白教,主要分为四宗八派)

香巴噶举(教法的主要持有者为卡卢仁波切)[25][26]

惹琼噶举

达布噶举(塔波噶举、达波噶举)

噶玛噶举

帕竹噶举

直贡噶举

竹巴噶举(主巴噶举、竺巴噶举)

雅桑噶举

达隆噶举

绰补噶举

修赛噶举

叶巴噶举

玛仓噶举

拔戎噶举(巴戎噶举、巴龙噶举)

蔡巴噶举

萨迦派(花教,除了萨迦本派之外,尚有哦巴、茶巴、种巴三支派)

噶当派(原噶当派僧人和寺院先后都改宗格鲁派)

格鲁派(黄教,由噶当派演变而来)

希解派

觉囊派

觉宇派

廓扎派

夏鲁派

现在一般称呼的“黑教”是藏族的苯教之俗称,是佛教传入以前的西藏本土宗教。苯教是一种祭祀大地山河的泛灵信仰,后来一部分教士吸收了佛法名词及教义,在佛法传入西藏之后,苯术已不如佛教盛行。苯教在藏传佛教势力较薄弱的地区,如四川、青海一带仍有不少的信徒和寺庙。

经典[编辑]

藏传佛教分显教、密宗二者。除翻译的经典佛语甘珠尔,和印地大师的著作丹珠尔,藏地的著述数目十分地多。佛学院内的学僧按照先显后密的学习次第,先学习显教的五部大论:以唯识学观点解释般若经的《现观庄严论》、讲述戒律的《戒律论》、讲述部派佛教的《俱舍论》、讲述中观学的《入中论》、及讲述因明学的《释量论》。而密乘的学习,各派不尽相同,以格鲁派为例,需学习《密宗道次第广论》。

宁玛派祖师-莲华生(八世纪)噶举派祖师-马尔巴(1012-1097)萨迦派祖师-八思巴(1235-1280)格鲁派祖师-宗喀巴(1357-1419)

人物[编辑]

松赞干布

寂护

莲花生

马尔巴

八思巴

宗喀巴

黄台仰

李察·吉尔

僧侣制度[编辑]

称谓[编辑]

札巴:系指一般僧人,也称古修或阿科

多杰诺本:即阿阇黎,金刚上师之意

堪布:精通佛学或世间法之教授

格西:精通佛学之博士

祖古:有乘愿转世之能的金刚上师,著名者如噶举派之大宝法王

礼仪[编辑]

献哈达

谒见礼仪

礼佛

大诵经仪典

降神仪规

密宗祭坛

火坛仪式

祭祀礼仪

军旅礼仪

灌顶传法仪规

活佛坐床礼仪

活佛受戒典礼

法器[编辑]

北京雍和宫的转经轮[27]

礼敬法器

称赞法器

供养用法器

持验法器

护摩法器

祈祷法器

人骨法器

法乐[编辑]

主条目:声明 (藏传佛教)

吹管乐器

筒钦(英语:Tibetan horn)

弹拨乐器

拉弦乐器

打击乐器

法舞[编辑]

法舞,藏语称钦木。指舞者带上具有佛教象征意义的面具,在法器的节拍下直接演示佛教教义的舞蹈。

节日及庆典[编辑]

主条目:藏族节日

法会节庆[编辑]

锡金隆德寺的佛事活动

默郎木祈愿大法会

宗喀巴圆寂忌辰

默郎木小会

腊月布拉达跳神大会

酥油灯会

民间节日[编辑]

雪顿节时罗布林卡的藏戏

西藏民间传统节日充满佛教内容或带有佛教色彩,故与佛教本身节日无从严格区别。各地各派的节日活动也不一致。一般说来,纪念佛诞为藏历四月上弦七日,和汉地相近。拉萨每年正月举行祈愿法会长达一月余。六月底七月初举行的雪顿节,系由夏安居衍变而来。七月底举行望果节为庆祝丰收。青海塔尔寺于每年正月十五灯节展出酥油花,正月初八至十五日举行祈愿大法会,四月初八至十五日举行四月法会纪念释迦牟尼的诞生、成道与涅槃。六月初三至初八举行纪念释迦牟尼三转法轮大法会,九月二十日至二十六日举行纪念释迦牟尼降凡大法会。

雪顿节

望果节

沐浴节

香浪节

插箭节

浴佛节

赏花节

采花节

艺术文化[编辑]

拉萨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达赖喇嘛住处

桑耶寺远景

参见:佛教艺术

佛教开始自汉地传入吐蕃,以后又直接自印度传入。在前弘期中,汉、印两系佛教在吐蕃都有影响。汉、印两地高度发展的工艺美术也一并传入,故莲花生主持兴建的桑耶寺即采用印、汉、藏三式,这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取精用宏的作风在藏族文化中随处可见。藏文书法中有伏藏体、密文体、幻妙体,用于书写伏藏、密宗典籍。[28][29]西藏医学以《四部续》集其大成,其中医药理论及医疗技术明显地综合会通了汉、印、藏的医学成果,并吸收当时西域、中亚的医术,形成独具特色的“藏医”;以后传入蒙古,又发展而成“蒙医”。寺院等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梁画栋,备极精巧。如拉萨的布达拉宫以及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青海塔尔寺等为古代建筑中的杰作。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采用数秘术与佛教图像,如木造的柱子和柱头由三部分组成,代表三界与三宝[30],以八吉祥作为装饰[31]。尤其因为密宗注重像设,因而使藏传佛教发展了雕塑、绘画的技巧。藏地各种佛教造像,无论雕、镂、塑、铸都能注重体型比例,栩栩如生,极为精美。大型造像如扎什伦布寺大弥勒铜像高26米,北京雍和宫旃檀木雕大弥勒像高18米,造型生动庄严,工艺巧妙精湛,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西藏各种刻版佛经,雕印工艺也很精美,尤以各种御赐及藏地金字藏经写工之精妙,装潢之瑰丽,为民族文化之奇珍。至于彩绘画像更以布局设色见长,纤细入微,形成特殊的艺术风格。另外,藏族使用的历法,以无上瑜伽部时轮金刚经所传历法为主,参用汉地传入的历法,从1027年(丁卯)开始,每60年为一“绕迥”。

绘画

唐卡

壁画

雕塑

金铜佛像

泥塑

擦擦

油塑

玛尼石刻

石雕

木雕

夹纻像

其它艺术

面具

印经板

参考文献[编辑]

^ Gold, Jonathan C. The Dharma's Gatekeepers, Sakya Pandita on Buddhist Scholarship in Tibe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7: 4–7. ISBN 9780791479711 (英语).

^ 有关全体西藏民族实现名符其实自治的建议(全文). [2011-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7).

^ 達賴喇嘛尊者在3 • 10西藏和平抗暴五十二周年紀念集會上的講話.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官方国际华文网站. [2011-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2).

^ 章太炎《中华民国解》(1907年)[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释圣严:《西藏佛教史》,法鼓文化,1998年9月,第123页

^ Lopez, Donald S. Jr. Prisoners of Shangri-La: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We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41–42. ISBN 0226493113. 含有内容需登入查看的页面 (link)

^ Conze, Edward. A Short History of Buddhism 2nd. Oneworld. 1993. ISBN 1851680667.

^ 高文德,卢勋,史金波,白滨等.《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ISBN 978-7-5383-2805-9: 第2571页

^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总集编著小组. 佛法科學總集:廣說三藏經論關於色心諸法之科學論述(兩冊). 商周出版. 2017-07-04: 41. ISBN 978-986-477-272-8.

^ Liting Xu, Xiyuan Zhao, Xifan Wen. 中华五千年.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1年: 414 (中文(中国大陆)).

^ 释慧严. 中國禪宗在西藏. 中华佛学学报 (台北: 中华佛学研究所): 213–261页. [民国83年]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7). 也被叫做“桑耶诤论”,因是发生在 bSam yas 的 chan chub lin ) 的缘故 ( 杜奇说 Giuseppe Tucci: "Minor Buddhist Texts" Part II Chapter I. Roma 1958 pp. 3-155)。后来戴密微( 依据 "bKa' than sde lna" 五部教诫等的资料 ) 认为诤论的进行不是只有一次,而是多次,且地点并不是局限在桑耶寺或拉萨,故主张改为“西藏诤论”(P. Demiévill;Bibliographic;Guiseppe Tucci,Minor Buddhist Texts part II. Toung Pao,Vol. XLVI,Leiden,1958,pp. 402-408

^ 黄敏浩; 刘宇光. 桑耶論諍中的「大乘和尚見」—「頓入」說的考察.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 151–180页.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巴·赛囊《巴协》;布顿仁钦珠的《布顿佛教史》以及《贤者喜宴》。吐蕃时期的藏文史料(包括金石铭文)几乎不见这次印汉僧诤事件,上述的藏文佛教史料都写于后弘期以后,关于赤松德赞时期印汉僧诤事件,他们主要依据吐蕃时期在卫藏传教的印度高僧莲花戒(kamala-sila)所著《修习次第》中的记述。莲花戒是与汉僧摩诃衍辩论的印度中观派僧人,在《修习次第》记述了这次僧诤事件及印度佛教的胜利。参照(法)戴密微著《吐蕃僧诤记》,耿升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15-21页。

^ (法)今枝由郎《有关吐蕃僧诤会的藏文文书》,一民译,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二辑,第82页

^ 《布顿佛教史》:“其后莲花戒法师到来。国王坐在中间,大乘和尚在其右,而莲花戒在其左边。渐派的徒众环列,藉以形成莲花戒的侍从。国王将花环给与两位首领后,说道:‘你们两位主持争论。失败者一定要向胜利者献花环,且不许居留此地!’”后摩诃衍和尚被判定失败,他的一群弟子包括柯麻麻Co-ma-ma觉得深受羞辱,“据传说他们以巨石撞击其身,遂死”。参见巴宙《大乘二十二问之研究》

^ 藏族禅师用藏文直接撰写的禅宗写卷,明确反映出吐蕃特有的禅宗法脉,如《大乘无分别修习义》、《大瑜伽修习义》、《唯一无想义》等等。参照(日)冲木克己《敦煌出土的藏文禅宗文献的内容》,李德龙译《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8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9页。

^ 石硕. 从《拔协》的记载看藏传佛教后弘期上、下两路弘传的不同特点及历史作用. 《西藏研究》. 2008年, (第二期).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0) –通过中国西藏网.

^ 佛教教育基金会,http://www.budaedu.org.tw/budaedu/buda1_24.ph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uffetrille, Katia. The Great Pilgrimage of A myes rma chen. Written Tradition, Living Realities. (PDF). MacDonald, Alexander W. (编). Mandala and Landscape. Delhi: DK Printworld. 1997 [2021-04-10]. ISBN 978-81246006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07-10).

^ Buffetrille, Katia. The Evolution of a Tibetan Pilgrimage: The Pilgrimage to A myes rMa chen Mountain in the 21st Century. 當代藏學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 21世紀西藏議題. 台北: 蒙藏委员会. 2004 [2021-04-10]. ISBN 95701851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0).

^ Statement by H.H. Penor Rinpoche Regarding the Recognition of Steven Seagal as a Reincarnation of the Treasure Revealer Chungdrag Dorje of Palyul Monastery. [2010-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9).

^ 何启龙:质疑元代佛教能提供的“政治合法性”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元史·哈麻传》

^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關於<雙修>的問題. [201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0).

^ 香巴噶舉. 金法林利生佛学中心.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4).

^ 西藏噶舉派. 香港: 创古密宗佛教中心.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6).

^ 《无上如意宝续》:“转六字大明咒经轮的人,将得诸师加持和本尊赐予证悟,得诸佛菩萨忆念,及得护法的护佑而离诸障难。”

^ 藏文书法简史. 西藏藏语言文字网.

^ 藏文书法的起源和流派. 西藏藏语言文字网.

^ Bill Semple. TIBETAN ARCHITECTURE: THE STRUCTURE, AESTHETICS AND SYMBOLISM OF WOOD (PDF). Ottawa Friends of Tibet. No. 2. 2003: 1–2 [2023-05-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21).

^ 刻印在藏族人心中的“八宝祥瑞”. 中国西藏网. 2012-07-07 [2023-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0).

扩展阅读[编辑]

(英文) Cabezón, José Ignacio. "Tibetan Buddhist Socie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Juergensmeyer, Mark (editor). The Oxford Handbook of Global Religions. October 2006. Published online in September 2009. DOI: 10.1093/oxfordhb/9780195137989.003.0010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藏传佛教

沈卫荣:〈西藏、藏传佛教的真实与传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3)

佛教网络共修交流社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藏传佛教直贡噶举 中文官方网站

宝吉祥佛法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格鲁教法集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萨迦法王暨萨迦学院官方中文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宗萨佛学院官方中文站 ─ 正法源学佛会

喇嘛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白教噶举派噶玛巴大宝法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红教宁玛噶陀巴

《与西藏有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林聪

噶玛噶举网络世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卡庐网 介绍藏传佛教艺术

卡庐书店 藏传佛教艺术专门书店

强巴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日本的西藏佛教寺院

参见[编辑]

(西藏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史略亚历山大·伯金博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佛教:佛教历史、佛教派别

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

汉传佛教

密宗

藏传密宗

佛教主题

西藏主题

查论编 佛教主题佛学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三宝

诸佛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蕴

十八界

涅槃

缘起

三学

波罗密

六度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中道

释迦牟尼佛

佛陀

如来

佛诞

四门游观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足印

神迹(英语:Miracles of Gautama Buddha)

家庭(英语:Family of Gautama Buddha)

净饭王(父亲)

摩耶夫人 (母亲)

摩诃波阇波提(姨母,庶母)

耶输陀罗 (妻子)

罗睺罗 (儿子)

阿难 (堂弟)

提婆达多 (堂弟)

佛陀弟子

十大弟子

大迦叶

目犍连

富楼那

须菩提

舍利弗

罗睺罗

阿难陀

优婆离

阿那律

迦旃延

五比丘

㤭陈如

跋提

跋波

阿说示

摩诃男

周利槃特

央掘魔罗

迦旃延

佛教人物列表(英语:List of Buddhists)

术语

三相

无常

非我

缘起

因果论

结生

轮回

烦恼

无明

贪爱

五盖

无上正等正觉

般涅槃

真如

二谛

空性

菩提心

菩萨

佛性

心相续

大圆满

伦理和世界观

佛教伦理(英语:Buddhist ethics)

在家众/居士

优婆塞

优婆夷

维摩经

维摩诘菩萨

善生经

居士戒

五戒

八戒

十善业戒

菩萨戒

佛教因果论

业与业力

六因五果

非我

无常

菩萨道

慈悲

布施

轮回

转世

亡人落道

金瓶掣签

活佛

转世灵童

法界

世间

出世间

大千世界

娑婆世界

须弥山

四大部洲

十法界

三界

欲界

欲界天

五道/六道

天道

人道

阿修罗道

饿鬼道

畜生道

地狱道

功德

佛性

供养

佛教神话

佛教与暴力(英语:Buddhism and violence)

佛教与堕胎

佛教与自尽

斋食

放生

佛教环保运动

佛教中的女性(英语:Women in Buddhism)

八敬法

善女子佛教女众国际协会

佛教与身体(英语:Buddhism and the body)

佛教和性(英语:Buddhism and sexuality)

同性恋与佛教

佛教经济学

佛教哲学

佛教和西方哲学(英语:Buddhism and Western philosophy)

佛教和心理学(英语:Buddhism and psychology)

佛教和科学(英语:Buddhism and science)

佛教圣地

修行制度

比丘

比丘尼

沙弥

沙弥尼

出家人

阿姜

西亚多

三藏法师

禅师

老师(英语:Rōshi)

喇嘛

仁波切

格西

祖古(活佛)

菩萨

在家众/ 居士

优婆塞

优婆夷

声闻

修行法门

四护卫禅

四梵住

三学

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正勤

四神足

五力

七觉支

八正道

波罗密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

皈依

四依四不依

献身(英语:Buddhist devotion)

法会

祭品(英语:Offering (Buddhism))

跪拜(英语:Prostration (Buddhism))

持戒

五戒

菩萨戒

波罗提木叉

功德

护卫经(英语:Paritta)

出离

五学力

禅学

谛 (印度哲学)

谛 (佛教)

禅定

曼怛罗

四十业处

随念

安那般那念

奢摩他

观 (佛教)

默照禅

禅坐

公案

曼荼罗

自他交换法

怛特罗密教

伏藏师

伏藏

念佛

净土法门

忏悔

苦行

头陀

证量

佛陀

辟支佛

菩萨位

四向四果

须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罗汉

涅槃/般涅槃

悉地

九次第定

神通

三明六通

果位

即生成佛

肉身菩萨

经典

三藏

经藏

律藏

论藏

大藏经

巴利三藏

大正藏

乾隆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

原始佛教

阿含经/巴利经藏

法句经

本生经

四分律/五分律/巴利律藏

阿毘达磨

大乘佛教

华严经

维摩经

大般若经

金刚经

心经

六祖坛经

妙法莲华经

净土三经

梵网经

金刚乘佛教

大日经

金光明经

九分教

十二分教

判教

天台宗判教

流派与系统

三乘

声闻乘

缘觉乘

菩萨道

南传菩萨道

一佛乘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

北传佛教

汉传大乘佛教十宗

汉传密宗

唐密

东密

台密

禅宗

净土宗

律宗

天台宗

唯识宗

藏传金刚乘佛教

宁玛派

噶举派

佛教组织

佛教现代主义

历史

初期佛教

部派佛教

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

金刚乘佛教

结集

第一次结集

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

十事非法

根本分裂

法难

三武一宗灭佛

大乘非佛说论诤

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

三期法运

地区/国家

南亚佛教(英语:Buddhism in South Asia)

印度佛教

阿富汗佛教

孟加拉国佛教

尼泊尔佛教

巴基斯坦佛教

斯里兰卡佛教

东南亚佛教

泰国佛教

缅甸佛教

柬埔寨佛教

寮国佛教

越南佛教中、南部

印尼佛教

马来西亚佛教

新加坡佛教

菲律宾佛教(英语:Buddhism in the Philippines)

文莱佛教(英语:Buddhism in Brunei)

马尔代夫佛教(英语:Buddhism in the Maldives)

东亚佛教

中国佛教

日本佛教

朝鲜佛教

台湾佛教

越南佛教北部

藏地佛教

藏地佛教史(英语:History of Tibetan Buddhism)

不丹佛教

蒙古佛教

内蒙古佛教(英语:Religion_in_Inner_Mongolia#Buddhism)

俄罗斯佛教西、南部

中亚佛教(英语:Buddhism in Central Asia)

乌兹别克斯坦佛教

中东佛教(英语:Buddhism in the Middle East)

伊朗佛教

西方佛教

美国佛教

英国佛教(英语:Buddhism in the United Kingdom)

法国佛教(英语:Buddhism in France)

比利时佛教(英语:Buddhism in Belgium)

澳大利亚佛教(英语:Buddhism in Australia)

阿根廷佛教(英语:Buddhism in Argentina)

巴西佛教(英语:Buddhism in Brazil)

委内瑞拉佛教(英语:Buddhism in Venezuela)

艺术

佛教艺术

符号(英语:Buddhist symbolism)

佛教建筑(英语:Buddhist architecture)

寺院

日本佛教建筑

藏地佛教建筑(英语:Tibetan Buddhist architecture)

佛教音乐

梵呗

法器

佛像

中国佛教雕塑

佛足石

佛教题材作品

佛教电影节

提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分类

词表

索引(英语:Index of Buddhism-related articles)

共享

语录

查论编金刚乘佛教母分类

北传佛教

大乘与金刚乘

显宗与密宗

宗派和地域

北 汉传密宗

杂密

唐密

东 日本密教

东密

古义

东寺真言宗

高野山真言宗

真言宗善通寺派

真言宗醍醐派

真言宗御室派

真言宗大觉寺派

真言宗泉涌寺派

真言宗山阶派

信贵山真言宗

真言宗中山寺派(日语:真言宗中山寺派)

真言三宝宗(日语:真言三宝宗)

真言宗须磨寺派(日语:真言宗須磨寺派)

真言宗东寺派

新义

真言宗智山派

真言宗丰山派

真言宗室生寺派(日语:真言宗室生寺派)

台密

真言律宗

立川流

西 藏传密宗

藏地(英语:History of Tibetan Buddhism)

宁玛派

噶举派

萨迦派

格鲁派

噶当派

希解派

觉囊派

觉宇派

郭扎派

夏鲁派

锡金

锡金王国

不丹

蒙古国

中国内蒙古(英语:Religion in Inner Mongolia#Buddhism)

俄罗斯

裕固族区

南 东南亚和南亚(英语:Buddhism in South Asia)密教

南传上座部密教(英语:Tantric Theravada)

滇密

阿利僧派

印尼(英语:Indonesian Esoteric Buddhism)

马来(英语:Malaysian Vajrayana)

菲律宾(英语:Philippine Esoteric Buddhism)

尼泊尔尼瓦尔族区

历史和人物

怛特罗密教

婆罗门教性力派

杂密/事续/事密

胎藏界/行续/行密

金刚界/瑜伽续/瑜伽密

无上瑜伽续

八十四大成就者

上师/阿阇黎/阿姜/瓦吉拉查尔亚

霎哈嘉(英语:Sahaja)

金刚萨埵

龙树

汉传密宗

开元三大士

善无畏

金刚智

不空

僧一行

法天

天息灾

施护

三武一宗法难

汉传独部密法

惠果

东密空海

台密最澄

台密圆仁

真言律宗叡尊(日语:叡尊)

持松

藏传密宗

莲花生

无垢友

寂护

拉萨渐顿法诤

莲花戒

堪布摩诃衍

朗达玛灭佛法难

仁钦桑布

阿底峡

马尔巴

八思巴

宗喀巴

贾曹杰与克主杰

灵童转世与金瓶掣签

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圣者和神祇

佛陀

毗卢遮那佛

普贤王如来

普贤王佛母

多杰羌佛

五方佛

白衣佛母

事业佛母

金刚佛母

佛眼佛母

尊胜佛母

菩萨

观世音菩萨

白衣观音

多罗菩萨

叶衣菩萨

准提菩萨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金刚手菩萨

金刚藏王菩萨

明王

乌蒭沙摩明王

大威德明王

不动明王

军荼利明王

降三世明王

秽迹金刚

密集金刚

密迹金刚

马头明王

孔雀明王

胜乐金刚

金刚亥母

普巴金刚

五大明王

八大明王

十大明王

天部

十二天

二十诸天

本尊

明妃

文武百尊

忿怒尊

寂静尊

重要教义

三密相应

口密

真言咒

曼怛罗

陀罗尼

身密

气脉

明点

中脉

脉轮

拙火

瑜伽

天瑜伽

梦瑜伽

手印

意密

四加行

前行(英语:Ngöndro)

佛慢

入我我入

入我我入观

大圆满

那洛六法

大手印

虹光化身

即身成佛

中阴身

时轮

生起次第

道次第

心性本净

密技(英语:Tantra techniques (Vajrayana))

破瓦法

男女双修

欢喜法

事业手印

坛城曼荼罗

瑜伽行中观派(日语:瑜伽行中観派)

中观应成派

如来藏学派

九乘判教

判教

外密

内密

四皈依

三昧耶戒(日语:三昧耶戒)

汉传三昧耶戒

藏传三昧耶戒

经咒和仪轨

大日经

金刚顶经

苏悉地经

理趣经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

密续

伏藏

二胜六庄严

菩提道灯论

入中论

现观庄严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

密宗道次第广论

大圆满直指教授(英语:Pointing-out instruction)

八十四句大悲咒和千句大悲咒

大随求菩萨

尊胜咒

宝箧印咒

楞严咒

准提咒

药师灌顶咒

秽迹金刚咒

金刚萨埵百字明咒

六字大明咒

蒙山施食

放焰口

五坛法(日语:五壇法)

火供

烟供

八吉祥

金刚杵

三棱杵(英语:Kīla (Buddhism))

金刚铃(英语:Ghanta)

转经筒

达玛如皮鼓(英语:Damaru)

摩尼宝

唐卡

筒钦(英语:Tibetan horn)

佛教主题 相关模板:藏传佛教、汉传密宗

查论编藏传佛教主要祖古系统格鲁派(黄敎)

达赖喇嘛

班禅额尔德尼

章嘉呼图克图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驻京八大呼图克图:章嘉呼图克图、噶勒丹锡埒图呼图克图、敏珠尔呼图克图、济咙呼图克图、那木喀呼图克图、阿嘉呼图克图、喇果呼图克图、察罕达尔汗呼图克图

四大林

热振活佛

策墨林活佛

德木活佛

达察活佛

哲蚌寺系统

文吉色活佛

洛桑巴活佛

勒隆活佛

色拉寺系统

珠康活佛

擦珠活佛

夏坝活佛

拉尊活佛

甘丹寺系统波米活佛扎什伦布寺系统

罗青活佛

妥瓦活佛

丁杰活佛

必隆活佛

竹吐卓汪活佛

贡那活佛

热珠活佛

班登生格活佛

阿里活佛

丹伯活佛

妥洼活佛

恩久活佛

继仲活佛

生钦活佛

恰扎活佛

塔尔寺系统

阿嘉活佛

土观活佛

却西活佛

赛赤活佛

拉科活佛

赛朵活佛

却藏活佛

西纳活佛

嘉雅活佛

当彩活佛

香萨活佛

扎西活佛

杨嘉活佛

东科活佛

米纳活佛

拉卜楞寺系统

嘉木样活佛

贡唐仓活佛

霍尔藏仓活佛

萨木察仓活佛

德哇仓活佛

阿莽仓活佛

赛仓活佛

喇嘛噶绕活佛

佑宁寺系统

嘉色活佛

松巴活佛

王佛活佛

巴仑台黄庙系统

宫明活佛

阿昴嘉喇嘛

森勤活佛

夏律宛活佛

强巴林寺系统

帕巴拉活佛

谢瓦拉活佛

甲热活佛

贡多活佛

嘉热活佛

隆务寺系统

夏日仓活佛

赛赤仓活佛

隆务仓活佛

卡苏乎仓活佛

全都仓活佛

色仓活佛

叶什姜仓活佛

夏琼寺系统

堪布仓活佛

德央仓活佛

见斯仓活佛

夏玛尔仓活佛

广惠寺系统

敏珠尔活佛

甘珠尔瓦活佛

沙里瓦活佛

松赞林寺系统

松谋活佛

更觉活佛

邦龙活佛

阿布活佛

喀斯活佛

崩主活佛

喀占活佛

江茂活佛

西藏及四川、云南其他诸系统

德珠活佛

香根活佛

祈竹活佛

达扎活佛

格达活佛

那仓活佛

雨洛活佛

琼布活佛

贡巴萨活佛

青海其他诸系统

夏茸尕布活佛

贡依仓活佛

才旺活佛

内蒙古诸系统

乌兰活佛

席力图活佛

洞阔尔活佛

迭斯尔德活佛

内齐托音活佛

诺彦活佛

达尔罕活佛

察罕殿齐活佛

西活佛

杨松活佛

查干活佛

外蒙古诸系统

扎勒堪扎活佛

迪鲁瓦活佛

纳鲁班钦活佛

莫日根汗布活佛

噶举派(白敎)香巴噶举派桑顶·多吉帕姆活佛塔波噶举派噶玛噶举派

噶玛巴

夏玛巴

大司徒活佛

嘉察活佛

东宝·仲巴活佛

蒋贡康楚活佛

巴沃活佛

贾曹活佛

新杂活佛

竹巴噶举派竹钦活佛帕竹噶举派直贡噶举派

直贡琼仓活佛

直贡切仓活佛

达隆噶举派

吉仲活佛

帕确活佛

夏仲活佛

宁玛派(红敎)

(敏林赤钦)

(敏林堪千)

多吉扎活佛

萨迦派(花敎)

萨迦崔津法王

萨迦达钦法王

查论编西藏自治区主题拉萨市(自治区首府)、印度达兰萨拉(西藏流亡政府所在地)历史概述

年表

欧洲人在西藏的探险史(英语:History of European exploration in Tibet)

护照史

货币史

藏尼银钱贸易

摄影史

分期

史前(新石器时期)

象雄

吐蕃

年表

与唐朝关系

分裂时期

臣民大反叛

古格王朝

与宋朝关系

蒙古入侵

元朝统治

宣政院

萨迦派

帕木竹巴

仁蚌巴

夏玛巴

噶玛巴

藏巴汗王朝

与明朝关系

和硕特汗国

甘丹颇章

格鲁派

清朝统治

清朝征服西藏

驻藏大臣

藏区分治

清朝藏军

川军入藏

1912-1951年

与民国关系

第一次驱汉事件

藏军

西姆拉条约

康藏边界纠纷

第二次驱汉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

昌都战役

十七条协议

解放军进驻西藏

七万言书

抗议和骚乱(英语:Protests and uprisings in Tibet since 1950)

1959年

1989年

2008年

2012年

地理

植物

湖泊

山脉

喜马拉雅山

洛子峰 / 章子峰

南迦巴瓦峰

唐古拉

河流

雅鲁藏布江

大峡谷

绒布冰川

青藏高原

羌塘

自然保护区

峡谷

传统地区

安多地区

康区

乌思藏

政治

西藏自治区

政府

党委

人大

人大常委会

政协

外事办

领导人

西藏君主

吐蕃君主

自治区主席

自治区党委书记

藏人行政中央

议会

名称

对外关系(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Tibet)

檀越关系(英语:Patron and priest relationship)

藏印关系(英语:India–Tibet relations)

中情局西藏项目

人权

LGBT权益

藏独

农奴

西藏问题

经济

邮票和邮政史

货币史

藏币

西藏交通

青藏铁路

川藏铁路

拉日铁路

拉林铁路

青藏公路

川藏公路

拉萨贡嘎机场

旅游业

社会

教育

语言

宗教

藏传佛教

达赖喇嘛

班禅喇嘛

拉姆拉错

转经筒

煨桑

金瓶掣签

苯教

汉化

社会阶层

藏族

羌巴(英语:Changpa)

由牧族(英语:Yolmo)

海外藏人

姓名

文化

艺术

历法

饮食

国徽

节日

旗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达(礼敬围巾)

文学

吐蕃大事纪年

吐蕃赞普传记

格萨尔王传

仓央嘉措诗歌

作家(英语:List of Tibetan writers)

音乐

藏学

藏医

四部医典

分类

查论编藏区自然青藏高原 · 藏北高原 · 藏区八大神山 · 喜马拉雅山脉 · 横断山脉 · 念青唐古拉山 · 唐古拉山脉 · 巴颜喀拉山脉 · 冈底斯山脉 · 昆仑山脉 · 柴达木盆地 · 藏南谷地 · 雅鲁藏布大峡谷 · 雅鲁藏布江 · 怒江 · 金沙江 · 澜沧江 · 纳木错 · 羊卓雍错 · 玛旁雍错 · 班公错 · 巴松措 · 森里错历史古羌人 → 发羌入藏 · 氐 · 象雄 · 唐旄 · 吐谷浑 → 吐蕃 → 古格王国 · 唃厮啰国 → 蒙古征服 → 元(萨迦巴、宣政院) → 帕木竹巴(仁蚌巴)/ 明(乌思藏) → 藏巴汗 → 和硕特汗国 → 清(藏区分治、理藩院、驻藏大臣、噶厦) → 西藏(第一次驱汉事件、藏军、西姆拉条约、中藏战争、第二次驱汉事件)/ 民国(蒙藏会、西藏地方、西康省、青海省) → 共和国(昌都战役、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藏区骚乱、土地改革、2008年西藏骚乱、2012年藏区骚乱(甘孜)、藏人自焚) · 达赖喇嘛、护照、货币、邮政、农奴制争议、摄影、藏人行政中央传统分区卫藏(卫 | 藏 | 阿里 | 羌塘) | 多康(安多 | 康区)现行政区

西藏自治区

四省藏区

青海省各藏族自治地方

甘肃省各藏族自治地方

四川省各藏族自治地方

云南省各藏族自治地方

中印争议地区

阿鲁纳恰尔邦

藏南地区

现居族群

官方识别:藏族

门巴族

珞巴族

羌族

汉族

蒙古族

回族

官方未识别

僜人

嘉绒人

白马人

夏尔巴人

藏回(古格人)

羌塘(藏北)自然

藏北高原

三江源

长江源

黄河源

澜沧江源

历史

霍尔三十九族

绛曲基巧

现行政区那曲:拉萨:当雄县文化康方言阿里(纳里、俄力思)自然

阿里高原

班公错

历史

象雄

古格王国

乌思藏宣慰司

俄力思军民元帅府

现行政区西藏:阿里地区(南疆军区阿里军分区)卫(前藏)自然拉萨河历史

唐旄

乌思藏宣慰司

乌思藏都司

近代西藏

现行政区西藏:拉萨市 | 山南市 | 林芝市(巴宜区、工布江达县、米林市、朗县)文化卫藏方言宗教达赖喇嘛(冬宫、夏宫)藏(后藏)历史帕木竹巴 · 仁蚌巴 · 乌思藏宣慰司 · 乌思藏都司 · 和硕特汗国 · 近代西藏现行政区西藏:日喀则市文化卫藏方言宗教班禅额尔德尼(扎什伦布寺)康(喀木、多朵)自然

雅鲁藏布江

藏南

历史吐蕃等路 · 朵甘行都司 · 巴塘事变 · 川边经略使 → 川边镇守使 → 川边特别区 → 西康省 · 朵麦基巧 · 康藏纠纷 · 西康战役 · 昌都战役现行政区西藏:昌都地区 | 那曲市(聂荣县、巴青县、索县、比如县、嘉黎县) | 林芝市(察隅县、波密县、墨脱县)青海:玉树州四川:甘孜州云南:迪庆州文化

康方言

康巴卫视

嘉绒语支

宗教

帕巴拉活佛

强巴林寺

安多(多麦)历史

唃厮啰国

吐蕃等处

现行政区青海: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果洛州甘肃:甘南州四川:阿坝州(北部)文化

安多方言

安多卫视

拉卜楞寺

查论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

中国宗教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自由

法规政策

宪法

原文

婚姻法

原文

教育法

原文

宗教事务条例

原文

反渗透

基督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

有关部门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国家宗教事务局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

官方组织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

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

中国宗教学会

中国无神论学会

中国反邪教协会

凯风网

全国性合法宗教及其团体(院校)道教

中国道教协会

道观

名山

重点宫观

佛教

中国佛教协会

世界佛教论坛

名山

寺院

佛像

汉传佛教重点寺院藏传佛教

藏密

祖古转世传承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

活佛证

高级佛学院

寺庙法制教育

南传佛教

伊斯兰教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团体朝觐

门宦制度

尼卡、塔立甫

解经工作

新编卧尔兹演讲集

清真寺|清真女寺

院校

天主教

一会一团: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

中梵关系

叙任权斗争/自选自圣

地上教会/地下教会

中华殉道圣人

教区

主教

圣堂列表

宗座圣殿

主教座堂

修院

圣母朝圣地

河北东闾

上海佘山

基督新教

“两会”:全国三自、中国基督教协会(爱德基金会、爱德印刷公司、金陵协和神学院)

三自教会/地下教会

中国自立教会、地方教会、真耶稣教会、安息日会

《三自宣言》、献堂献庙、联合礼拜、控诉运动、《赞美诗(新编)》、神学思想建设

教堂、神学院校

非全国性合法宗教及其团体东正教

中华东正教会

黑龙江

哈尔滨

内蒙古

新疆

北京

上海

香港

中华殉道圣人

少数民族传统宗教及信仰

萨满教(满族|蒙古族)

苯教(藏族)

赛玛教(佤族)

本主教(白族)

毕摩教(彝族)

东巴教(纳西族)

师公教(壮族)

么教(壮族)

摩教(布依族)

羌族传统信仰(羌族)

瑶族道教(瑶族)

苗族传统信仰(英语:Miao folk religion)(苗族)

汉族传统宗教

孔教

香港

澳门

深圳

三一教

福建

中国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

其他信仰及其组织

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

儒教

墨教

中国秘密宗教

罗教

先天道

一贯道

犹太教

神道

摩尼教

摩门教

新纪元运动

巴哈伊信仰

中国印度教(英语:Hinduism in China)

中国锡克教(英语:Sikhism in China)

非法教派或团体行政认定的邪教佛教相关

观音法门(派生:圆顿法门)

灵仙真佛宗

华藏宗门

心灵法门

新教异端

呼喊派(派生:地方召会运动、地方教会、中华大陆行政执事站、全能神教会/东方闪电、被立王及其派生的主神教)

门徒会

全范围教会

灵灵教

新约教会(派生:血水圣灵)

统一教

三班仆人派

天父的儿女

达米宣教会

世界以利亚福音宣教会

法院认定的邪教

法轮功

华藏宗门(华藏功)

银河联邦

日月气功

生命禅院

净宗学会

部分基督教家庭教会

气功团体

法轮功

中功

华藏功

日月气功

查论编亚洲各国家和地区佛教联合国会员国

阿富汗

亚美尼亚

亚塞拜然

巴林

孟加拉国

不丹

汶莱

柬埔寨

中华人民共和国

赛普勒斯

埃及

格鲁吉亚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约旦

哈萨克斯坦

朝鲜

韩国

科威特

吉尔吉斯斯坦

寮国

黎巴嫩

马来西亚

马尔地夫

蒙古

缅甸

尼泊尔

阿曼

巴基斯坦

菲律宾

卡塔尔

俄罗斯

沙乌地阿拉伯

新加坡

斯里兰卡

叙利亚

塔吉克斯坦

泰国

东帝汶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阿联酋

乌兹别克斯坦

越南

叶门

联合国观察员国

巴勒斯坦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阿布哈兹

中华民国(台湾)

北赛普勒斯

南奥塞梯

属地和其他特殊政区

圣诞岛

科科斯(基林)群岛

香港

澳门

规范控制数据库 各地

德国

拉脱维亚

日本

捷克

学术

AAT

2

品茗智绘进度计划软件
京东兑换流量在哪里领?如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