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
2025-07-15 11:05:55
參:
^ 郭成康 等:《康雍乾盛世歷史報告》,中國言實出版社,2002年版
^ 杨中强,《简述"康乾盛世"时期直隶农民的遭遇和反抗斗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4 (4) :66-72
^ 康雍乾三朝盛世. [2014-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 高中华; 王双印. 在繁华中沉没: 清帝国.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 106. ISBN 9787224078442.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 5.0 5.1 陳萬雄; 張倩儀; 劉煒. 《淸: 中華民族新生的陣痛》. 商務印書館. 2011: 48. ISBN 9789620753169.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 黄建鋼. 《社會穩定問題研究》. 红旗出版社. 2005: 42. ISBN 9787505112537.
^ 李强, 徐康宁, 魏巍《“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吗?——基于经济数据测算的分析》,《北京社会科学》 , 2013 (1) :62-71
^ 高翔《清帝国的盛衰之变》,《决策与信息》 , 2005 (z1) :131-133
^ 9.0 9.1 谷苞,《苏四十三所领导的是民族起义,而不是宗教圣战》,《西域研究》 , 2004 (2) :69-73
^ 秦平《嘉庆皇帝治教策略研究》,《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28 (2) :61-64
^ 岑大利,《再论中国古代的盛世》,《党政视野》 , 2016 (2) :73-73。
^ 12.0 12.1 Miles Bryan. The Age of Gunpowder. Reed Magazine. 2016 [2018-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4).
^ 13.0 13.1 13.2 戴逸《怎样认识“康雍乾盛世”——答周思源先生》
^ William T. Rowe (2009) "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William T. Rowe(2001) "Saving the World: Chen Hongmou and Elite Consciousnes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1-2
^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前几年,海外某大学的一位历史系主任,著名的清史教授同笔者合作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康乾盛世”》的课题,如果比准,可以拿倒一笔可观的课题费,但要得到一个基金会的评审委员会的通过,后来这位教授告诉我“课题没有被通过,因为基金会成员主要是西方学者,他们认为中国的康熙—乾隆时代,不是黄金时代,而是专制黑暗时代。”這件事對我的觸動是:人們在用兩隻眼睛看乾隆」中华书局出版,第178页—179页。
^ 羅威廉. 《中国的最后帝国--大清王朝》. 《哈佛中国史》 6.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6: 123-124. ISBN 9789863501442.
^ 东西方碰撞前的误解:伏尔泰赞美乾隆 道光不知英国
^ 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下),第3版,北京大學出版社,第771頁
^ 赵亮,《嘉庆朝官员革职案研究》,中国人民大学 , 2007
^ 高翔. “康乾盛世”四大焦点爭論. 北京日報. 2006 [2018-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康熙此举并非仁政。中国历史上两税制,早已将丁税摊派入地租。后来有重复加收丁税的,如王安石免役法,本身都是历史倒退。明中期出现一条鞭法,将田赋,丁税,杂役等一并征收。清廷不过恢复明旧制。”,第159页—第160页,九州出版社,2012年2月第一版
^ 何凡能, 戴君虎, 葛全胜《从康雍乾垦殖政策看中国清前期垦荒发展趋势》, 《地理研究》, Vol124, No16 Nov1, 2005
^ 張研. 《清代經濟簡史》. 雲龍出版社. 2002: 484. ISBN 9789867938107.
^ 25.00 25.01 25.02 25.03 25.04 25.05 25.06 25.07 25.08 25.09 25.10 姜公韜. 《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極盛與中衰〉. : 第104頁-第112頁.
^ 法國人白晉评价康熙:「康熙皇帝經常到各地巡視,以便了解百姓的生活情況和官吏們的施政狀況。在這樣的觀察時,即便最卑賤的工匠和農夫,皇帝也允許他們接近自己,並用非常親切溫和的態度詢問他們,這常常使得普通百姓至為感動。康熙皇帝會經常向百姓提出各種問題,並且他一定要問到的問題是他們對當地的官吏是否滿意。如果百姓普遍傾訴對某個官員的不滿,康熙皇帝會將他撤職。但是如果百姓讚揚到某個官員,他卻並不一定僅僅因此就提升那個官員。」
^ [法國] 白晉,《康熙大帝》,載《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頁。
^ 而且「康熙皇帝的孝順和感恩是如此罕見,他因此獲得了舉國百姓的尊敬和擁戴。」
^ [法國] 白晉,《康熙大帝》,載《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頁。
^ 白晉亦提到康熙對賑濟災區與安撫饑民的手法:「我們在北京的其中兩年,我們親眼目睹了以下這些確證的事實。當時,兩三個省遭受了大旱災,造成農業嚴重欠收。康熙皇帝為此深為憂慮,他免除了這些省份的賦稅,並設立常平倉進行賑恤,但仍不能滿足災區的需要,於是,他又向災情最為嚴重的地區調撥了大量的糧食和巨額款項。為了進一步賑濟災區的窮人,康熙皇帝又採取了捐官的政策,允許富人中有學識的人,如果能夠通過做官資格的考試、證明他確有才幹,並向災區捐獻一定數目的糧食,便可買到一個相應的官職。當時,為了尋求生路,大量的窮人紛紛湧入北京,康熙皇帝下令把這些人全都招用於六部官署的建築工程,從而找到一個既幫助了窮人又使他們對社會有所貢獻的辦法。並且,這個辦法也有利於安撫饑民,防止他們因走投無路而發生動亂。」
^ [法國] 白晉,《康熙大帝》,載《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頁。
^ 比利時人南懷仁對康熙的評價:「(康熙)親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圖讓所有人都能看見自己,就像在北京時的慣例一樣,他諭令衛兵們不許阻止百姓靠近。所有的百姓,不管男女,都以為他們的皇帝是從天而降的,他們的目光中充滿異常的喜悅。為一睹聖容,他們不惜遠涉跑來此地,因為,對他們來講,皇帝親臨此地是從不曾有過的事情。皇帝也非常高興於臣民們赤誠的感情表露,他盡力撤去一切尊嚴的誇飾,讓百姓們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傳下來的樸質精神。」
^ 33.0 33.1 [比利時] 南懷仁,《韃靼旅行記》,載《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頁
^ [法]白晉:《康熙大帝》,載《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5,18頁
^ 《圖說天下:清》,吉林出版集團,2009年5月版,第95頁
^ 阎崇年. 《正说清朝十二帝》.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4年10月: 第142页. ISBN 9787101044454 (中文(中国大陆)).
^ 《乾隆起居注》六十年八月:「各省督撫中廉潔自愛者,不過十之二三。」.
^ 鄭永昌《御駕南巡 規劃河工-院藏乾隆南巡紀程圖考析》,《故宮文物月刊》,第357期,2012年,第42-51頁
^ 39.0 39.1 39.2 姜公韜. 《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極盛與中衰〉. : 第109頁.
^ 周紹綱《乾隆的另一張面孔——評歐立德《乾隆帝》》
^ 41.0 41.1 许明龙. 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7. ISBN 9787560062969.
^ James I. Wong. Chinoiserie and Sinophilism in the 17th- and 18th-century Europe(17至18世紀歐洲的中國風和中國熱). Koinonia Productions. 1984.
^ (美)William Worthen Appleton. A Cycle of Cathay: The Chinese vogue in England during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17至18世紀英國的中國熱).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1951.
^ 44.0 44.1 (法)佩雷菲特 著. 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 王國卿等 譯. 台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3. ISBN 9787108026934.
^ 《乾隆英使覲見記》,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204頁
^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姜公韜. 《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極盛與中衰〉. : 第113頁-第115頁.
^ 东龟年:《兰田文集》二稿,卷1,心赋一节。转引自中村久四郎:《近世支那の日本文化に及ぼしたる勢力影響(近世支那を背景としたる日本文化史)》《史学杂志》第25编,第2号,第12页
^ 48.0 48.1 《清代的理藩院》,載《中國史學論文選集》,第3輯,第623-624頁
^ 葛劍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 《康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69頁
^ 《康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67-69頁
^ 《康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66頁
^ 《中國通史》第九卷,〈取士与文字狱〉
^ 《山西通志卷.卷一百二十二.人物二十二》
^ 《明史》,卷139
^ 《清初遺民社會》,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中途變節者’以無錫布衣嚴繩孫為最典型。嚴本故明大吏子孫,祖父曾為明兵部侍郎,父為明時監生。明亡,絕意仕進,徜徉山水,卜居土穴。多次以“不享無妄之福”為由,拒絕徵薦。鴻博被薦,曾致書薦主刑部主事俞陳琛,雲:“今行老矣,無論試而見黜,為不知者所姍笑,即不爾,去就當何從哉?竊謂堯、舜在上,而欲全草澤之身,以沒餘齒,寧有不得?惟卒加保護為幸!”當局敦促就道,稱疾不許。至京後,复陳請於吏部,亦不允。禦試時,僅為詩一首,不完捲而出。但聖祖“素稔君姓字”,以為“史局不可無此人”,特恩入等,授翰林院檢討。赴任之日,騎驢入史局,以示不屑。且揭陶潛《歸去來辭》於壁,以氣節自勵。越二年,充日講起居注官,得以親近皇帝。對此殊遇,他“感激自奮,不忍以向之狷介高尚其懷,負上知遇”,從此“凡職所當盡者,罔不夙夜兢兢”。二十三年,乞歸獲准,竟有“九死從今總負恩”之嘆。顯見,嚴氏前後態度變化之大,先是稱疾拒應,不得已就試卻以不盈卷為欲全高節,最終則感恩知己,判若兩人。」
^ 《沈陽狀啟》,遼寧大學歷史系印,1983年,第514頁
^ 《清圣祖实录》卷144
^ 《清聖祖實錄》卷29、82、133
^ 60.0 60.1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012年,ISBN:9787510812675,p144—151
^ 蕭欣義《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良知的迷惘 錢穆先生的史學,第171-182頁
^ 高翔,《近代的初曙:18世紀中國觀念變遷與社會發展》,p76-77
^ 杨念群. 《超越“汉化论”与“满洲特性论”:清史研究能否走出第三条道路?》.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 (2).
^ 64.0 64.1 張明揚,乾隆的辯護書——讀《乾隆帝》,觀察者,2014-05-29
^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楊雨蕾. 《燕行與中朝文化關係》.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223-242. ISBN 9787532632572.
^ 喻大华,《论康乾盛世的惩贪》,《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4 (4) :75-79
^ 封磊,《康乾盛世时期监察制度的发展和借鉴》,《西南政法大学》 , 2015
^ 霍玉敏,《康乾盛世时期的腐败与反腐败》,《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2) :11-13
^ 陳捷先,《皇太極寫真》,遠流出版,第156頁
^ 清十二帝疑案(二)皇太極
^ 《張誠日記 》《 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 》,第152頁
^ 特种职能的禁军
^ 73.0 73.1 清朝在平定叛乱战争中使用火器的战例
^ 屈大均《廣東新語》下册,中華書局
^ 祝慶祺等編《刑案匯覽三編(一)》,北京古籍出版社
^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419
^ 姜公韬,《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极盛与中衰》,第175页。九州出版社, 2010-1,ISBN 9787510800627
^ 《嘉庆朝东华录》,卷7,嘉庆4年正月
^ 《乾隆英使觐见记》:“此辈宽衣大袖之兵队,既未受过军事教育,而所用军器又不过刀、枪、弓、矢之属。一旦不幸,洋兵长驱而来,此辈果能抵抗与否?尚属一不易置答之疑问也。” 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06页。
^ 一个西方人眼中的康乾盛世. 海南日报. 海南日报社. [2018-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一个西方人眼中的康乾盛世. 凤凰网. 2012-03-25 [2014-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中文).
^ 《乾隆英使覲見記》,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188頁
^ 83.0 83.1 牛津教授:乾隆已经意识到英国可能侵华,腾讯文化,2015-01-19
^ 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新浪网. 2000-06-19 [2014-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中文).
^ 潘向明《鸦片战争前的中西火炮技术比较研究》,〈清史研究〉, 1993, 0(3): p95-104
^ Merle Ricklefs. Balance and Military Innovation in 17th-Century Java. History Today. 1990-11-11, 40 (11).
^ Gábor Ágoston. Firearms and Military Adaptation: The Ottomans and the European Military Revolution, 1450–1800.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2014, 25 (1): 85–124.
^ 王佐,《"康乾盛世"时期的商业发展考证》,《西部论坛》 , 2000 (1) :57-60
^ 《图说天下:清》,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5月版,第98頁
^ 史志宏,《清代前期小农经济研究》,第197頁
^ [法国] 谢和奈,《中国社会史》,第158-159頁
^ 《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六章 〈封建社会明清的经济〉
^ 《清史稿·食货志五》
^ 《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六章 〈封建社会明清的经济〉
^ 95.0 95.1 閔宗殿《试论清代农业的成就》:「蝗虫是我国古代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历史上只有宋代的董煟写过2本有关治蝗的著作,清代随着蝗灾的严重,研究治蝗的著作不断出现,保留至今的治蝗书,至少还有26部」,(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北京)
^ 赵学深,《康乾盛世时期瓷器纹饰研究》,北京林业大学 , 2007
^ 《全球通史》第十五冊,美國時代生活公司授權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53頁
^ 第六章 〈封建社会明清的经济〉. 《中國古代經濟簡史》. 复旦大学. 1982年: 第174–177頁.
^ cite book
^ 100.0 100.1 100.2 [美] 欧立德 (Mark C. Elliott)《乾隆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全球通史》,第十五册,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第36頁
^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全球通史》,第十五册,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第53頁
^ 《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远东贸易研究》
^ 黃啟臣文集(二):《清代前期海外貿易的發展》,第23章,第474頁
^ 史志宏,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三部分,第十一章,165页
^ 107.0 107.1 清史泰斗戴逸:康乾盛世虽远超汉唐但也有不足. 凤凰网. 2011-01-30 [2014-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中文).
^ 108.0 108.1 侯杨方. 康乾盛世藏富于民. 南方周末. 2009-08-26.
^ 貢德·弗蘭克; 劉北城(譯). 《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 19–20. ISBN 978722010156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 丁原基,古今圖書集成,[1]
^ 香港公共圖書館 - 《香港公共圖書館通訊》
^ 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 李曉丹,王其亨,金瑩《17-18世紀西方科學技術對中國建築的影響——從《古今圖書集成》與《四庫全書》加以考證》,故宮博物院院刊 2011年03期
^ [德]夏瑞春《德國思想家論中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 李申,《康乾盛世华而无实的科学》,《群言》 , 2000 (8) :30-31
^ 陳捷先. 《康熙皇帝與中西文化交流》. 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十七、十八世紀(1662-1722)中西文化交流.
^ 王雪玲,从《四库全书总目》看清人对唐代文献价值的认识,唐史论丛(第十辑)
^ 鞏本棟. 論清人整理宋人別集的貢獻. 《東華漢學》. 2008, (7): 129-164.
^ 《清代學術概論》:「此二百餘年間總可命為中國之『文藝復興時代』,特其興也,漸而非頓耳。然固儼然若一有機體之發達,至今日而蔥蔥鬱郁,有方春之氣焉。吾於我思想界之前途,抱無窮希望也……吾輩尤有一事當感謝清儒者,曰輯佚。書籍經久必漸散亡,取各史藝文、經籍等志校其存佚易見也。膚蕪之作,存亡固無足輕重;名著失墜,則國民之遺產損焉。乾隆中修《四庫全書》,其書之采自《永樂大典》者以百計,實開輯佚之先聲。此後茲業日昌,自周秦諸子,漢人經注,魏晉六朝逸史逸集,苟有片語留存,無不搜羅最錄。其取材則唐宋間數種大類書,如《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等最多,而諸經註疏及他書,凡可搜者無不遍。當時學者從事此業者甚多,不備舉。而馬國翰之《玉函山房輯佚書》,分經史子三部,集所輯至數百種,他可推矣。遂使《漢志》諸書、《隋唐志》久稱已佚者,今乃累累現於吾輩之藏書目錄中,雖復片鱗碎羽,而受賜則既多矣。」
^ 樊树志,《“康乾盛世”的文化专制与文字狱》,《书摘》 , 2006 (9)
^ “康乾盛世”:民众普遍贫穷 国民性奴性弥漫. 凤凰网. 2010-03-01 [2014-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2) (中文).
^ 122.0 122.1 122.2 “康乾盛世”说渊源考.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2011-01-24 [2014-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4) (中文).
^ 孟森曾论到:今检清代禁书,不但明、清之间著述,几遭尽毁,乃至自宋以来,皆有指摘,史乘而外,并及诗文,充其自讳为夷狄之一念,不难举全国之纪载而尽淆乱之,始皇当日焚书之厄,决不至离奇若此。盖一面毁前人之信史,一面由己伪撰以补充之,直是万古所无之文字劫也。
^ 吉林大学《明清两朝的禁书与思想专制》,2009年4月
^ [英]崔瑞德&[美]牟復禮《1368-1644年劍橋中國明代史(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 郭成康,《清代文字獄》
^ 127.0 127.1 孔定芳《清初遺民社會》,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344頁
^ 《論中國古代正統觀的演變與中華民族融合之關係》,載自《史學理論研究》,1999年04期
^ 喻大华《清代文字狱新论》,载自《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6年01期,第72頁:
^ 130.0 130.1 高翔. 《近代的初曙:18世紀中國觀念變遷與社會發展》. 紫禁城出版社. 2013: 78-80. ISBN 9787513404228.
^ 郭成康. 《十八世紀的中國政治》. 台灣: 雲龍出版社. 2003. ISBN 9867938186.
^ 南炳文,李小林,李晟文《清代文化——传统的总结和中西大交流的发展》,天津古籍出版社,第246-255頁
^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數學),第113頁
^ 《萬曆野獲編》卷二十,曆法
^ 李曉丹、王其亨、金瑩:《17-18世紀西方科學技術對中國建築的影響——從〈古今圖書集成〉與〈四庫全書〉加以考證》,《故宮博物院院刊 》2011年03期
^ 黄启后,《康乾盛世民族团结述评》,《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 1997 (3) :13-17
^ 袁树平,《修德安民本固邦宁——"康乾盛世"时期的民族政策给我们的启示》,《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6 (4) :33-36
^ 閻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
^ 《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九.
^ 管東貴,「滿族漢化問題新解」,手稿,民國七十九年。.
^ 戴逸, 龔書鐸主編, 《中國通史》, 智能教育出版社, 2003, p431
^ 侯楊方,《盛世啟示錄》
^ 中國航海學會《中國航海史(古代航海史)》,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第321-325頁
^ 王宏志《「張大其詞以自炫其奇巧」:翻譯與馬戛爾尼的禮物》, 知識之禮再探禮物文化學術論壇, 2013-06-01
^ Richard J. Payne,《e-Study Guide for: Global Issues》
^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 《清圣祖实录》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16頁
^ 何新华《陆权与清代“海禁”政策》,〈东南亚研究〉.2012年.第01期
^ 刘军《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赘述》,〈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11期
^ 莊吉發. 《清世宗與賦役制度的改革》. 學生書局. 1985年: 第69頁.
^ 丁光玲. 清朝前期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壓力(1644〜1820) (PDF). 復興崗學報 民93,82期385-414. [2018-03-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15).
^ Rowe, William T. "Social stability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473–562. ISBN 978-0-674-03612-3.
^ Thomas E. Ewing. “Ch’ing Policies in Outer Mongolia, 1900-1911”. Modern Asian Studies. 1980, 14 (1): 152.
^ 董平,《番薯造就盛世,盛世开发番薯》,《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24期
^ 侯杨方《美洲作物造就了康乾盛世? ——兼评陈志武〈量化历史研究告诉我们什么?〉》,南方周末,2013-11-02
^ 「高产作物引入中国,对于近300年以来社会进步与人口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个作用究竟有多大?玉米、甘薯未引进之前,南方水稻,北方旱地作物粟、黍、冬小麦以及高粱拥有用地与产量的优势,玉米、甘薯传入中国经历了两三百年的传播与环境选择,至20世纪30年代在全国的统计中,留下这样的占地比例,就玉米而言,其中安徽、察哈尔、福建、广东、贵州、河南、江苏、江西、宁夏、热河、山东、绥远、云南、浙江占地比例很低,几乎视作零,甘肃占地6.5%、广西17.2%、河北15%、黑龙江5.3%、湖北10.7%、湖南3.9%、吉林5.4%、辽宁12.6%、山西5.4%、陕西11.3%、四川13.2%、新疆19.2%,全国仅7个省玉米占地面积在农田总量中超过10%,但也没超过20%。就甘薯而言,察哈尔、宁夏、青海、甘肃、山西占地面积近于零,其他省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贵州、云南占地为1%,江苏、湖北、浙江占地2%,江西、广东占地3%,湖南占地5%,福建、广西占地6%。所有这些统计说明,尽管玉米、甘薯传入中国,对农业、人口均起到重要作用,但从没有达到绝对优势,那些传统粮食作物依然是农作物中的主流,因此将康乾盛世归功于南美作物,这一提法缺乏事实依据。」于淑娟《美洲来的玉米番薯创造了康乾盛世?》,澎湃新闻,2015-05-31
^ 张研《18世纪前后清代农家生活消费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周荣,《康乾盛世的人口膨胀与生态环境问题》,《史学月刊》 , 1990 (4) :112-117
^ 张研,《17-19世纪中国的人口与生存环境》
^ 汪榮祖. 「天地之盜」:明清帝國生態危機綜說.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 51. 2010: 87–114.
^ 陈 桦,卢忠民《客观认识清代社会的经济与发展——陈桦教授访谈》,中青年专家访谈录,2007.12
^ 《清史稿 卷一百二十九·志一百四·河渠四》“小民趋利者,因于岸脚湖心,多方截流以成淤,随借水粮鱼课,四围筑堤以成垸,人与水争地为利,以致水与人争地为殃。”。
^ 谢肇淛《五杂俎》卷四
^ 《民国续修莱芜县志》
^ 《乾隆吴县志》
^ 张祥稳,《清代乾隆时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
^ 《乙丙日记》卷3:“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 夏明方. 《自然灾害与近代中国》. 文汇学人. 2017.
^ Mann, Susan. 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 15. ISBN 0804727449.
^ 李景屏,《康乾盛世与奢靡之风》,《北京社会科学》 , 1995 (2) :86-91
^ 爱尼斯·安德逊著,费振东译,《在大清帝国里的航行——英国人眼中的乾隆盛世》:“今晚,在我们船上的两个中国人裸着身体,从他们的衣服里拣出无数虫虱,而且急切满意地把它们吃掉了,好像是一种美味的食品。”,第75页,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 爱尼斯·安德逊著,费振东译,《在大清帝国里的航行——英国人眼中的乾隆盛世》:“情况很奇怪,虽然这个省份大量产茶,但看来在下层居民中茶叶还是一种很稀有的商品;在我们船上的这些人,每逢我们早餐以后,从不放过机会向我们索取泡饮过的茶叶;他们把茶叶除去水分在日光下晒干,经过沸煮以后把茶液灌入`石壶'以饮用。当壶内茶水近乎喝干时再加些沸水;似此加水再煮的茶叶可以用几个星期。在某种场合他们就把几片新鲜茶叶放进杯内,冲上沸水,盖上盖子,等几分钟以后再喝。”,第67页,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 许涤新、吴承明. 第四章第一节.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人民出版社. 1985年.
^ 175.0 175.1 两个世界的撞击《停滞的帝国》. 中华励志网. 2011-09-17 [2014-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0) (中文).
^ 《乾隆英使觐见记》马嘎尔尼使团成员约翰·巴罗说:“在京城一地每年就有近9000弃婴……我曾经看见过一个死婴的尸体,身上没有系葫芦,漂流在珠江的船只当中。人们对此熟视无睹,仿佛那只是一条狗的尸体。而事实上如果真的是一条狗的话,也许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
^ 《乾隆英使觐见记》:“又言:我辈读中国历史证以目睹,则中国社会似尚无显著之缺点,唯残害婴儿一事,吾西人以为极背天理,华人则视为无足轻重,即日日见之,亦不以为怪。”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76页。
^ 《乾隆英使觐见记》:“近年中国各省兵乱之事,几于无岁无之,虽此种兵乱旋起旋灭,于国家大势无关。” 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98页。
^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四章第一节。
^ 180.0 180.1 Barrow, J (1807). “Some Account of the Public Life, and a Selection from the Unpublished Writings, of the Earl of Macartney”, London
^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81頁)
^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177頁
^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76頁)
^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197頁
^ Aeneas Anderson.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 群言出版社. 2007: 76. ISBN 9787800803031.
^ 186.0 186.1 186.2 英国人眼中的清朝. 中新网. [2018-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英>爱尼斯·安德逊《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 左宗棠在其《议减杭嘉湖三属漕粮大概情形折》中,仍称“臣等躬逢盛世”,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奏折作于同治三年(1864)十月,当时太平天国运动的烽火尚未最后平息。此外,文人笔下,文康《儿女英雄传》还要“点缀太平盛世” ,而诸如《盛世危言》 、《盛世元音》 、《盛世人文初集》等名目。
^ 唐积诚. 中国历史教科书 (PDF). 北京: 京华书局. 1910: 10.
^ 晚清中国在朝鲜推行过帝国主义么?. 澎湃. [2024-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7).
^ Mark Elliott. The Historical Vision of the Prosperous Age (shengshi 盛世). China in the World. [2018-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 192.0 192.1 李强; 徐康宁、魏巍. 《“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吗?——基于经济数据测算的分析》. 《北京社会科学》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13年, (2013年01期).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 林存陽. “康乾盛世”問題引發的困惑. 中華文史網. [2018-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周思源, 《正确看待康雍乾之世》
^ 洪振快. 中国的康乾盛世还不如英国中世纪. 网易网. 2009-04-13 [2014-01-19] (中文).
^ 李华丽,《关于“康乾盛世”的再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s2) :189-190
^ 戴逸. 《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 辽海出版社: 4. 1999年. 缺少或|url=为空 (帮助)
^ 杨琳《康乾盛世真的不是盛世吗?》,腾讯文化,2015-06-04
^ 姚念慈《“康乾盛世”与历史意义的采择》
^ 陳鋒《清代軍費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陳支平《清代賦役制度演變新探》(厦門大學出版社,1988)
^ 羅威廉. 《中国的最后帝国--大清王朝》.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6: 1111. ISBN 9789863501442.
^ 《买小学大全记》
^ 鲁迅. 《且介亭杂文》.
^ 顾诚《南明史》
^ 张, 宏杰. 饥饿的盛世.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10-1: 64. ISBN 9787543887114.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帝国的终结》,易中天,复旦大学出版社
^ 洪振快,《中国的康乾盛世不如英国中世纪》,《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下旬》 , 2009 (6) :5-5
^ 刘焕性《“康乾盛世”之说的由来》,〈清史研究〉,2003年2月第1期
^ 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 东西方碰撞前的误解:伏尔泰赞美乾隆 道光不知英国
^ 孫乃民《中日關係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當時,日本朗野對清朝康、乾兩帝極其崇敬,對康熙尤甚, 蹲之為上國聖人。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順治時頒布的《六渝》,從琉球傳入日本。八代將軍吉宗見了極其重視,命獲生祖來附以訓點、室塢巢譯成日文,以《六渝衍義》書名刊刻發行,很快流行全國,甚至在明治維新前夕還再版發行。康熙的訓渝《十六條》,以《聖渝廣訓》書名刊行,天明八年(公元1788年)並附以雍正對十六條訓渝的敷衍釋文於書後,再次出版。稱該訓渝“實為萬世不易的金言”,對雍正亦稱為」希世仁君”
^ 东龟年:《兰田文集》二稿,卷1,心赋一节。转引自中村久四郎:《近世支那の日本文化に及ぼしたる勢力影響(近世支那を背景としたる日本文化史)》《史学杂志》第25编,第2号,第12页
^ [清] 唐甄. 潛書︰附詩文錄(繁體版). 台北: 中華書局. 2009. ISBN 9787101067033.
^ 《潜书·室语》
^ 方行. 正确评价清代的农业经济.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7: 141-150.
^ 《孔子与中国之道: 现代欧美人士看孔子》,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