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堤小樹牙醫診所
2025-11-04 01:38:06
洗牙是維持口腔健康的重要基礎保健,然而許多人都對洗牙抱有疑慮與誤解,甚至會因為害怕疼痛而選擇逃避。這篇文章將為你詳細說明洗牙的重要性、建議頻率、費用差異與術後照護,並破解常見的洗牙迷思,陪你一起克服對洗牙的恐懼與偏見!
洗牙是什麼?
結石刮除術,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洗牙」,又稱為牙結石清除術或常規牙周治療。它的主要目的是清除牙齒表面與牙齦上的牙菌斑、牙結石,幫助牙齒恢復乾淨平滑的狀態,從而降低牙周病的風險,通常會透過超音波潔牙機來進行。
洗牙的重要性與4大好處
即使每天勤刷牙,也難以徹底清潔牙齒縫隙與牙齦下方的細菌沉積物。這些細菌隨著時間累積會形成牙結石,不僅有礙美觀,還會進一步刺激牙齦,導致牙齦炎甚至牙周病,嚴重時可能導致牙齒鬆動甚至脫落。因此需透過定期洗牙來清除結石,還能順便檢查牙齒有沒有蛀牙或其他問題,可說是維護牙齒健康的必要保健!然而,需注意的是,洗牙僅能預防牙周病的形成,若已發展為牙周病,僅靠例行洗牙並無法完全根除,需要更進一步的牙周治療。以下為洗牙的4大好處:
預防牙周病與牙齦炎:清除牙菌斑能降低牙齦感染風險。
改善口氣清新:細菌堆積會造成口臭,洗牙後可有效減少異味。
降低蛀牙風險:牙菌斑是造成蛀牙的主要元兇,透過洗牙能大幅減少蛀牙機率。
維護牙齒美觀:清除牙齒表面的結石黃斑,恢復牙齒的潔白亮麗。然而,如果是牙齒染色造成的色素沉澱,則需要透過更進一步的美白療程才能有效去除。
洗牙多久洗一次?
根據健保補助,每6個月可享有一次免費的洗牙服務。牙醫師建議至少一年洗牙一次,以維持口腔健康。
然而,某些特殊情況可能需要更頻繁的洗牙,建議約3個月一次。例如,孕婦在懷孕期間可補助3次洗牙(每90天一次),以應對孕期口腔健康的變化。此外,還包括牙周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洗腎患者、口乾症患者、惡性腫瘤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身心障礙者、65歲以上長者,以及使用特定骨鬆藥物的人士。定期洗牙不僅能預防口腔疾病、降地感染風險,還能及早發現潛在問題,確保身體健康。
洗牙時間要多久?
洗牙的時間取決於牙結石的多寡與口腔健康狀況。一般而言,例行洗牙約需 10 至 20分鐘,若結石較多或需要深層清潔,可能需分階段完成,總時間會更長。
洗牙後多久可以吃東西?
洗牙後建議 30 分鐘後再進食,以讓牙齒表面保護層穩定。如果進行深層牙周清潔,可能需等待1小時以上,同時應暫時避免酸性食物,如檸檬、醋,或是辣椒、熱湯等刺激性食物。
洗牙後的注意事項
洗牙後的口腔需要一段時間適應,牙齒可能出現短暫的敏感現象,這都是很正常的。建議在術後遵循以下注意事項:
避免進食過冷、過熱的食物,以防敏感加重。
使用溫和型牙膏(如抗敏感牙膏)。
若有輕微牙齦出血,請勿過度刷牙,讓牙齦自然修復。
保持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每日使用牙線與漱口水輔助清潔。
洗牙常見迷思大破解
Q1:洗牙會痛嗎?
A1:這是許多人在洗牙前最常擔心的問題。實際上,洗牙的疼痛程度因人而異,撇除部分人的牙齦較敏感,對疼痛感受會比較強烈,對多數口腔健康狀況良好的人來說,洗牙僅會帶來輕微不適,並不會真的很痛,不用太過害怕。但如果你有牙齦發炎的狀況,在清潔過程中就會容易感到酸痛,甚至出血。此外,牙結石堆積越多,清除過程越需要深入牙齦下方,可能會刺激牙齦導致輕微疼痛感。
Q2:洗牙出血是正常的嗎?
A2:輕洗牙後有微出血屬於正常,代表牙齦發炎或牙結石堆積。但大量或持續性出血則可能是牙周病或牙齦健康狀況不佳的徵兆,這時就建議尋求牙醫師診斷與進一步治療。
Q3:洗牙反而讓牙齒變敏感?
洗牙後牙齒變得敏感,通常有兩個原因:一是牙結石堆積過多,當牙醫師清除牙結石後,牙齒原本被掩蓋的部位突然暴露,而對外界刺激變得敏感;二是牙齦已經因牙周問題萎縮,清除結石後讓暴露的牙根直接接觸外界刺激所致。
-
洗牙是一項簡單卻重要的口腔保健方式,能有效預防牙周病、口臭與牙齒問題。透過定期洗牙與良好的日常清潔習慣,您能擁有更健康的牙齒與自信笑容。記得與您的牙醫師保持聯繫,為您的口腔健康負責吧!
在河堤旁、小樹邊,像你無所不在的好朋友、好鄰居,最體貼關心您的河堤小樹牙醫
傾聽患者需求,打造專屬治療方案
網路預約便捷,看診無需漫長等待
醫師親切細心,放鬆看牙自在隨心
眼睛是靈魂之窗,口腔是靈魂之門,即刻預約河堤小樹牙醫守護家門,穩固健康舒適的根基。
河堤小樹牙醫診所
地址:新竹縣竹北市嘉豐六路二段172號
電話預約:03-6682977
線上預約:https://dentco.pse.is/4ud6he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