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孙权一共建了几座城
2025-05-19 11:09:31
历史上孙权多次迁都,从吴(苏州)到京口(镇江)建铁瓮城,再迁至建业(南京)建造石头城,再迁到武昌(鄂州)建吴王城,最后又从武昌回到建业制图 李荣荣鄂州的吴王城遗址(资料图片)镇江的铁瓮城遗址(资料图片)正在发掘中的南京石头城遗址
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近日,随着石头城遗址的发掘,传说1800年前,由孙权兴建的这座城池不再只是一个传说。历史上,孙权曾几易都城,那么在这些地方,他究竟修建了哪些城池?他的迁都轨迹,暴露了怎样的政治抱负?为什么几经周折,孙吴政权最终选定了在南京建都?几座城池中,石头城的突出意义又是什么呢?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唐蕾
三易国都, 三城成就孙吴政权
历史上孙吴经历了多次迁都,并建立了三座城池,分别是镇江的铁瓮城,南京的石头城和鄂州的吴王城。公元196年,15岁的孙权举孝廉,任阳羡长,可以说,吴(苏州)是孙权的发家之地。在这里,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孙权都打下了较稳固的基础。但综合来说,此时的孙权势力仍比较薄弱,因此在苏州并没有建立都城。
经过一段时间韬光养晦,孙权实力壮大,此时战略目标发生了变化,决定弃守为攻,不再死守江南,而要向外扩展,于是在公元209年来到了当时的丹徒(后改名京口,今镇江),并在此建立了铁瓮城。虽未称帝,镇江已可被看做第一个国都。
到了公元211年,经过深思熟虑的孙权“徙至秣陵”,来到了今天的南京,次年兴建了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孙权的这一举动从此改变了南京的命运,使这一沉寂了420多年的先秦城址成为万众瞩目之地。此时,孙权势力范围由偏东转向偏西,开始向长江中游进逼。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孙、刘三家经过多年的角逐,势力的调整,形成新的政治军事格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而刘备在建安十九年夺取益州后,实力大增,成为孙吴生存与发展的威胁。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准备伐吴,抢夺荆州,孙权意识到了政权的不稳。在争夺荆州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就离开南京,迁都鄂州,更名武昌,在此建立了武昌城,又名吴王城。
而后来经过反复的较量,孙吴在荆州的势力较为稳固了。同时,蜀国国力日渐削弱,对吴国基本不构成威胁,双方关系趋于缓和。此时,孙权的战略重心开始转向经营长江下游的江北防线,稳定长江下游统治。武昌作为政治权力中心,已经不合时宜了。综合考虑,显然南京更适合成为政治权力的中心,于是公元229年,孙权又把都城迁回了南京。
迁都南京,背后智囊团大揭秘
从这个复杂多变的迁都过程来看,南京处在突出的地位上。公元211年第一次迁都南京,建造石头城;和公元229年,从武昌再次迁回南京,都说明了南京对于孙吴政权的创立与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意义。
那么孙权为何会选择南京,作为他政治势力的中心,并在此建城,究竟是在什么因素的推动下,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事实上,迁都南京是多人共同智慧的结晶。最早有此想法的是孙权的哥哥孙策,史书上记载孙策已经在南京建有府第,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或许石头城就当易主了。
第二个提出定都南京的是张纮,张纮本是曹操派来的间谍,结果却成了孙权的高级谋士。出于对天下政治格局的洞察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形势的熟稔,“纮建计宜出都秣陵”。
而进一步推动孙权定都南京的是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刘备,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天下三分大局已定,孙权迁都到京口,刘备向孙权建议,此处距离苏州尚远,一旦有险情,“赴救为难”,劝孙权迁都。孙权告诉刘备,南京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适合水军发展,自己打算迁都南京。刘备“周观地形”后,也劝孙权迁都南京。
这之后就是诸葛亮向孙权谏言定都南京的故事了。诸葛亮告诉孙权“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关于诸葛亮到底有没有到过东吴一事,史家各持己见。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告诉记者,南朝《舆地志》和晋人张勃的《吴录》都有记载,因时代相差不远,可信度很高的。
总之,孙权迁都南京,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而至于后来从武昌迁回南京,则是三国势力互相掣肘、博弈的结果。
文献中的铁瓮城与吴王城
历史上,孙权几易都城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多座城池的建立。除了日渐展露面目的石头城外,另外两座城是什么样子的,文献中是如何记载的?
公元208年,孙权自吴(苏州)来到镇江,修筑了铁瓮城。《舆地志》中记载:铁瓮城为“吴大帝孙权所筑,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晋代以来,历代郡治皆据其上,又称子城,其形状据宋程大昌在《演繁露》中所述:此城“雉堞缘岗,弯环回合……圆深之形,正如卓瓮”。
铁瓮城地处江南丘陵地带,“京城因山为垒,望海临江,缘江为境”。铁瓮城利用北固山南峰蔓延的山势,在纵横环绕的山峦中,依山加筑夯土,形成与山一体的巍峨城垣,达到“固若金汤”的目的。同时面临长江,以长江为护城河。
到了公元221年,孙权又迁都到鄂,因为魏文帝曹丕封他为吴王,这一年阴历八月开始营建吴王城。孙权又取“以武而昌”之意,把鄂县改名为武昌。不久就在此大兴土木,修建城池。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吴王城“有五门,各以所向为名,唯西角一门,谓之流津,西临大江”。
通过考古勘察确认的六朝武昌城位于今天鄂州市的鄂城区。吴王城北枕大江,南邻南湖,西阻樊山,东凭虎头山,直到今天地表仍有部分夯土城墙及城壕。吴王城的四周设有多处军事堡垒:城西的樊口戍,占西山之利,扼长江之险,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千百只战船,就是从樊口戍出发的。城对岸有邾城,派重兵驻守,以对付曹军。城东西两面的高山顶上,都建有烽火台,以传军事警报。
石头城不是都城,却由皇子把守
那么铁瓮城、吴王城与石头城,这三座城在修筑上究竟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贺云翱教授告诉记者,“铁瓮城、石头城、吴王城都位于长江岸边,利用土山、石山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建造,三座城都有依山临江的特点。像南京的石头城依凭清凉山,扼守秦淮河口。当初秦淮河河面宽阔,曾经能停留万条船只,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石头城就处在长江与秦淮河结合的三角地带,军事地位十分重要。这种筑城特点在此前的铁瓮城与之后的吴王城建造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石头城和其他两座城又有不同之处。”贺云翱指出,“在镇江时,孙权虽尚未称帝,但铁瓮城的意义已经相当于都城,其后的吴王城也是如此。据文献上记载吴王城内有武昌宫,有孙权大会群臣的金銮宝殿,举行祭礼和接见宾客的礼宾殿和起居之所。王家宫殿气度不凡,所用建筑材料都十分昂贵,当时宫殿砖瓦是用澄泥制成的,这种泥可以烧制成砚,质地细腻,像婴儿皮肤一般。因此这种用澄泥制成的瓦片,每片都价值万钱。”
“因此和另外两座城不同,石头城不是都城,它是在郭城之外的独立城池。”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石头城的意义只在于军事意义的重要?”
“军事意义固然是一个原因,但主要还因为此时,孙权已经选定南京为其政治势力的中心。无论从地理形势、政治势力、军事力量和人才储备来说,南京都是都城的首选之地。来南京的第二年建石头城,可以说是政治上的圈地,划定势力范围。一旦羽翼丰满,孙权便忖度在石头城外兴建都城,全面开发南京城。从此,以南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因为太湖流域的经济支撑,全面兴盛起来。试想,如果不是南京在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更有优势,或许孙权又会再次迁都,或者索性就留在后迁的鄂州。正因为南京的突出意义,孙权又回来了,并且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壮大,石头城已经不能满足都城的建设了。可以说,孙权以石头城为基点,在其基础上扩大、成熟。但是,石头城的地位仍然很高,由历代皇子亲自把守。直到东晋、南朝时期,仍是战略要地。”
石头城
更加天人合一
“事实上,和另两座城比起来,石头城的意义更为重大。它绝不只是一座淹没在茫茫历史中的城池,它开启了中国南方第一座都城的建造。此前江南缺少都城带动,孙吴定都南京后,长三角流域,乃至整个南方都被带动起来。而东晋、宋齐梁陈长达300多年的统治,继续巩固了南京的地位,也带动了南方的发展。”
“同时,孙权是第一位将‘四象’学说引进风水布局、都城规划建设的人,南京地理形势正好应证了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理论。依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将自然元素与都城规划应和起来,讲求天人合一的城市建设。形成了与追求规整的‘北方模式’相对应的‘南方模式’都城建设。”贺云翱说。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