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迪米爾·列寧

2025-05-16 08:07:04

此條目參考資料數量或許過多。請考慮刪除多餘或不夠可靠的參考資料,儘可能合併內容近似或重複的參考資料,如有需要可以在條目內文中標記需要清理的參考資料。

弗拉迪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羅馬化:Vladimir Ilyich Ulyanov,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通稱列寧(Ле́нин,羅馬化:Lenin),俄羅斯社會主義革命家、政治人物、思想家,是蘇俄和蘇聯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 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1924年)及蘇聯(1922年—1924年)人民委員會主席[1]。在他治理下,俄羅斯和往後的蘇聯成為接受布爾什維克(後來的蘇聯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集中制社會主義國家。列寧的思想體系根基於馬克思主義,而其所發展的政治理論則被稱為「列寧主義」。

弗拉迪米爾·列寧Владимир Ленин列寧肖像照(攝於1920年)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任期1922年12月30日—1924年1月21日前任(職位創立)繼任阿列克謝·李可夫第1任蘇俄人民委員會主席任期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1日前任(職位創立)繼任阿列克謝·李可夫勞動國防委員會主席任期1920年4月—1924年1月21日前任(職位創立)繼任列夫·加米涅夫布爾什維克中央政治局委員任期1917年10月10日—1924年1月21日屆數第6屆(英語: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6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Social Democratic Labour Party (Bolsheviks))、第7屆(英語:7th Bureau, the 7th Secretariat and the 7th Orgburo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8屆(英語:8th Politburo and the 8th Secretariat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9屆(英語:9th Politburo, the 9th Secretariat and the 9th Orgburo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10屆(英語:10th Politburo and the 10th Secretariat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11屆(英語:11th Politburo and the 11th Secretariat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12屆(英語:12th Politburo and the 12th Secretariat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委員任期1917年8月3日—1924年1月21日屆數第6屆(英語: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6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Social Democratic Labour Party (Bolsheviks))、第7屆(英語: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7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8屆(英語: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8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9屆(英語: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9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10屆(英語: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10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11屆(英語: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11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12屆(英語: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12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任期1905年4月27日—1907年5月19日屆數第3屆(英語:Central Committee compositions elected by the 1st–3rd congresses of the Russian Social Democratic Labour Party)

個人資料出生弗拉迪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1870-04-22)1870年4月22日俄羅斯帝國辛比爾斯克逝世1924年1月21日(1924歲—01—21)(53歲)蘇聯高爾基墓地列寧墓政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898年—1917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布爾什維克)(1917年—1918年)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1918年—1924年)其他政黨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1895年—1898年)配偶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1898年—1924年)父母伊利亞·烏里揚諾夫(父)瑪麗亞·烏里揚諾娃(母)親屬安娜·葉利扎羅娃-烏里揚諾娃(姐)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兄)奧莉加·烏里揚諾娃(妹)德米特里·烏里揚諾夫(弟)瑪麗亞·烏里揚諾娃(妹)母校聖彼得堡帝國大學宗教信仰無(前為俄羅斯正教)簽名

列寧的聲音

於1919年演講《什麼是蘇維埃力量》。

播放此檔案有問題?請參見媒體幫助。

列寧出生於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夫斯克)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在兄長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於1887年遭到沙皇處決後,他決定接受革命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由於參與反對俄羅斯帝國沙皇專制制度的抗議活動,導致他遭喀山大學除名,他在隨後幾年則專注於法律學位上。1893年,他搬到聖彼得堡,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高級幹部,主張馬克思主義。1897年,他因為被控煽動叛亂而遭逮捕,至舒申斯科耶度過長達3年的流放生涯,期間與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結婚。他在流放結束後搬往西歐,透過出版而成為著名的政黨理論家。1903年,他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意識形態分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領導布爾什維克對抗尤里·馬爾托夫的孟什維克。他鼓舞了1905年俄國革命的爆發,而後則發起活動,以讓第一次世界大戰轉為整個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他相信這將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且由社會主義社會替代。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並建立俄國臨時政府,列寧則返回俄羅斯。之後他領導發動十月革命,使布爾什維克推翻新政權,建立蘇維埃俄國。

革命成功後,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組成人民委員會(最高行政機關),部分權力則由民選的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擁有。新政府曾為俄國立憲會議進行選舉,但隨後遭到廢除。在與同盟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後,俄羅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承認非俄羅斯民族國家獨立。右派和左派團體共組反對布爾什維克的軍隊,但在1917年至1922年的俄國內戰中戰敗。儘管蘇俄政府決定重新分配農民、國家銀行與大型工業的土地,不過為了應對戰爭破壞、饑荒與民眾暴動,列寧在1921年推行混合經濟體系的新經濟政策,以促進經濟成長。為了設法推進世界革命,布爾什維克政權創辦第三國際,期間進行波蘇戰爭。1922年,蘇俄和鄰近國家簽署《蘇聯成立條約》,宣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成立。隨著健康越來越惡化,列寧對於其新當選總書記的約瑟夫·史達林權力不斷增長,領導的中央組織局逐漸官僚化,以及喬治亞事件的問題表示反對,但最終未能扭轉局勢。1924年,他於高爾基列寧斯克逝世。

列寧被廣泛視為20世紀最有影響且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2]。自逝世後一直持續至1991年蘇聯解體為止,他成為蘇聯普遍推廣的個人崇拜對象。他還成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意識形態象徵,被全世界的共產主義者普遍認同為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精神領袖,從而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帶來顯著影響。

目次

1 早期生活

1.1 年少時期

1.2 接觸政治

2 革命活動

2.1 早年行動

2.2 流放生涯

2.3 僑居各地

2.4 1905年革命

2.5 移居海外

2.6 一次大戰

3 俄國革命

3.1 四月提綱

3.2 七月危機

3.3 十月革命

4 上臺執政

4.1 組建政府

4.2 退出一戰

4.3 建立契卡

4.4 遭遇刺殺

4.5 社會改革

4.6 建立蘇俄

5 治理蘇俄

5.1 內戰爆發

5.2 紅色恐怖

5.3 共產國際

5.4 世界革命

5.5 飢荒動亂

5.6 新經濟政策

6 健康惡化

6.1 遇刺後中風

6.2 組成蘇聯

6.3 逝世和葬禮

7 意識形態

7.1 過往影響

7.2 政治主張

8 人物形象

8.1 革命魅力

8.2 日常生活

9 往後影響

9.1 人物評價

9.2 蘇聯宣傳

9.3 國際運動

10 著作

10.1 重要著作

10.2 文集

11 參見

12 參考資料

13 參考文獻

14 外部連結

传真一般多久收到?
港仔用語翻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