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韦神”再上热搜,看了他的家庭背景,才知道“天才”不是靠许愿来的
2025-10-07 08:45:18
但“韦神”再厉害,也没有帮别人逆天改命的本事,与其搞赛博仪式,不如看看“韦神”是如何成为“韦神”的。
几十年一遇的天才,
究竟有多厉害?
韦东奕14岁时,山东师大附中张永华老师发现了他惊人的数学天赋,让他提前进入了奥数训练队。
15岁,他直接免试升入山东师大附中,并入选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
集训队的压力非常大,队员们要经历八场大考,每次考4小时,解3道题,半个月下来一共要考24道题目。
当时的队员说道:
“我常在4个小时内只完成两道甚至一道,依然不惭愧。”
而韦东奕呢?
他一共完成了23道半的题目!连国家队最厉害的教练都赞叹不已。
同年,他参加了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比赛时长为两天,来自世界各地的500多名选手一共要完成6道大题。
而韦东奕以6道题目全对的满分成绩,摘得金牌。
另一个北大学子韩京俊回忆道:
“那年全世界仅有3个满分,韦神一出世即站上了世界之巅。”
第二年,他再战第50届IMO,以全场唯二的满分成绩,再度夺得金牌。
据说韦东奕很多解题方法都是自创的,甚至比标准答案更简洁。
最出名的,当属他在高二那年发明的“韦东奕不等式”:
很快,他就以势如破竹之势保送北大,继续书写他的传奇。
大二那年,他拿下了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的代数与数论金奖、应用与计算数学金奖、概率统计铜奖以及个人全能银奖。
要知道,“丘赛”是国内水平最高、难度最大的数学竞赛。
大三时他又带领北大团队再战“丘赛”,直接化身“冠军收割机”,一人就斩获了6块金牌。
他本科毕业时,已经拿下了丘成桐大学数学竞赛的分析、几何、概率、应用、代数的金奖,以及个人全能奖。
这样的“大满贯”成就,前无古人,后也未必有来者。
对数学的热爱
是天生的吗?
在韦东奕账号下,许多家长纷纷向他喊话:
能不能让我家孩子发现数学的乐趣,学得没那么痛苦?
事实上,韦东奕也不是一出生就痴迷于数学,他对数学的热情,要得益于父亲的培养。
他的父亲韦忠礼曾任山东建筑大学理学院副院长,还兼任山东省数学学会理事,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数学专家。
在父亲的引导下,韦东奕从小便接触到了大量的数学藏书。
他对数学的热爱起源于《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系列教材,上小学时他被其中的题目深深吸引,便一头扎了进去。
韦东奕说这本书并没有特别之处,书中都是难度很大的数学题,他却从解出第一道数学题开始,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乐趣。
而父亲韦忠礼也把数学当作父子间的“小游戏”。
有时候父子俩没事干了,就会打趣说,“来,我们做道数学题”。
做出了这道题目,开心!
韦忠礼的同事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
“韦东奕之所以痴迷于数学,与其父亲有很大关系。”
不可否认的是,在父亲的加持下,韦东奕数学之路的起点非常之高,也比其他人走得更加顺利。
但韦父的教育方法,却适用于每一个孩子。
他告诉我们,所谓的喜欢、动力无一不是正反馈的结果,孩子努力之后,得到了好的反馈,自然就更愿意去做,世人皆是如此。
如果孩子一做错题,我们就去责骂他,久而久之,他只会越发害怕、厌恶这门学科。
更可怕的是,樊登老师做客学而思时说道,这种做法还会延缓孩子大脑前额叶的发育,进一步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
作为家长,我们与其纠结孩子的成绩,不如先帮孩子构建起一个“正反馈循环”,让孩子在一个个小目标中找到自信,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天才光环的背后
韦东奕一出手便是世界大赛冠军,以至于他身上的天才光环越来越耀眼。
但他的老师却说:
“东奕是一个拥有敏锐数学思维且极具有天分的人,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
知乎上自称韦东奕同学的@静水深流透漏 也说:
“韦东奕的勤奋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他博士期间到现在,每天都是保持十多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即使在宿舍不开灯,也是在全心全意在想数学问题,时不时有进展的时候,还可以听到他开心地笑。
知乎之前常说比学霸更强的是不怎么学习还能考满分的学神,但是这到了数学研究是行不通的。纯数学发展到如今,早已经不是光靠天赋就可以推进的,不投入大量时间是不可能取得进展的。”
当一个人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我们常常将其归结于“天赋异禀”;
当我们思考一个人为什么平庸时,又常常认为是“缺少天赋”。
然而,“天赋”仅仅是“天才”的一部分,真正的天才是天赋、兴趣和努力的结合体,缺一不可。
还记得华为2020年招募的“天才少年”张霁吗?
当年高考,他复读也才考上了一所三本院校——武昌理工学院。
“既然本科不够厉害,那就未来考研深造吧!”大学四年,他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规划。
毕业时,他不仅各科成绩名列前茅,还成功考入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硕士毕业后,他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广电国家实验室继续深造。
“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博士生涯里必须学有所成,相对于同龄人一定要做到非常非常杰出。”
坚定了目标之后,他便整日泡在实验室里。
最终他发表在顶会或顶刊的论文有8篇,无疑达到了顶尖博士的水平。
在接受采访时,张霁说自己也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以自己的体会,首先要对自己的选择做一个规划,然后一定要坚持,要有信心,不要轻易放弃。”
比如他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并不顺利,来来回回被拒绝了6次。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是反复的修改,反复的自我督促。
所以,“没有天赋”从来就不是失败的挡箭牌。
如果从来就不曾努力过,那天赋更无从谈起。
我们与其关心孩子有没有天赋,不如培养他坚定目标、持之以恒的能力,日后孩子即便不能达到“天才”的高度,也可以离自己的梦想更进一步。
▽
韦东奕走红,只用了短短4秒;但成为“韦神”,他却默默走了十几年。
我们总羡慕别人的光环,却容易忽略背后的苦练和坚持。天赋或许是一道起跑线,但真正拉开距离的,永远是兴趣与恒心。
所以啊,与其焦虑孩子有没有“数学脑袋”,不如先点亮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喜欢里努力,在努力中闪光。
毕竟,没人能随随便便发光,但每一束光的背后,都是日积月累的热爱和坚持。
梦想的样子,“韦神”给我们展示了,路怎么走——现在,就看你啦!
特 别 福 利
评论区留言
#你的数学学习方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