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 (佛教)

2025-05-07 03:59:12

上座部佛教

國家和地區

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傣區

柬埔寨

寮國

孟加拉

越南南部

馬來西亞

尼泊爾

印度

印尼

典籍

集結

阿毗達摩

巴利三藏

巴利聖典協會

巴利藏外文獻(英語:Paracanonical texts (Theravada Buddhism))

巴利文獻(英語:Pali literature)

義註

複註(英語:Sub-commentaries (Theravāda))

複複註(英語:anutikā)

攝阿毗達摩義論(英語:Abhidhammattha-sangaha)

清淨道論

解脫道論

歷史

初期佛教

部派佛教

上座部

分別說部

赤銅鍱部

大寺派

阿育王

帝須目犍連子

第三次集結

第四次結集

第五次集結

第六次集結(英語:Sixth Buddhist council)

摩哂陀

僧伽蜜多

覺音

法護尊者(英語:Anagarika Dharmapala)

法護

波羅迦羅摩巴忽一世(英語:Parakramabahu_I)

雷迪西亞多(英語:Ledi Sayadaw)

島史

大史

佛教現代主義

內觀運動(英語:Vipassana movement)

教義

三寶

三皈依

二十八佛

四向四果(沙門果)

阿羅漢(應供)

輪回

輪迴 (佛教)

涅槃

中道

八正道

四諦

業處

內觀

戒律

五戒

毗奈耶

修學制度

佛教倫理(英語:Buddhist ethics)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檢視討論編輯

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教義,在物質和精神領域,有五種因果的運作方法(巴利語:niyāmas)[56]。

氣象決定(utu-niyāma),如風雨的季節現象。

種子決定(bīja-niyāma),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業決定(kamma-niyāma),行為因果,即善惡之行為產生相應的善惡之果報。

法決定(dhamma-niyāma),自然現象的法則,如萬有引力。

心決定(citta-niyāma),即意想思維過程、意識的形成、心念的力量,包括心的感應、心的超越、往事的憶想、心的預感等。

佛教的因果業報的運作所生起的現象並不只決定於業,還有其他四種運作方法。

業的因

編輯

在緣起法(paticcasamuppada)的闡述中,業依無明而生起。渴愛或貪(tanha)是造業的另一主要根源,與無明為伍,不淨業由這兩因素而起。而世間的清淨的業則與三善法:布施(非貪,alobha)、慈愛(非嗔,adosa)、知識(非癡,amoha)相關。世間淨業仍是業,因為潛藏的無明及貪欲仍未被滅。而出世淨業則是已消滅了無明與貪,這時的行為沒帶來業力。

業與果報

編輯

欲界(kāmavacara)的業由十二種染污意識及八種清淨意識構成;色界(rūpavacara)的業是由五種清淨意識構成;無色界(arūpavacara)的業是由四種清淨意識構成[57]。八種出世(lokottara)意識不被稱為業,因為它們旨在消除業的根源。其中的智慧(般若,pañña)占主導作用,而在世間意識中,思(cetanā)發揮作用。

人們的言行,口業是由意識,通過言語形式表達出來;身業是由意識,以身體為工具而發動;意業除了意識外,不以其他任何為工具。

一個人善惡思想產生結果,這類意識被稱為欲界果意識,與色界有關的五種果意識,以及與無色界有關的四種果意識,合稱為業果(kamma-vipaka),俗稱果報、報應。

果報

編輯

主條目:果報、因果論 (佛教)和六因論

說一切有部認為業因有六種,即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與異熟因,六因能產生五果,即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離繫果。兩者合稱六因五果。

也可依其善惡性概分為惡報、善報;不定業和不計業不一定受報;大菩薩所作業是清淨業,可不受報。還可依其受報時間分爲現世報、來世報。

造業者

編輯

無有造業者,亦無受果人,唯蘊自輪轉,此乃正知見[58]。誰為業的造作者?何人收獲業的果報?多數佛教部派不認為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或行為之外有一行為造作者,思想之外有一思想者,以及在意念之背後有一作意者。

業的儲存處

編輯

業流的力量依據的是強大的心流(citta-santati),當因緣時機成熟時,果報現象就會生起,如同風與火不會被貯藏在任何一個地方,業也不存於體內或體外的任何地方,當業造了後,遇緣就起作用,與其相應的心就會現起果報[59]。

20噸等於幾千克
优秀客服具备哪些技能?(客服人员必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