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美学」盛行:唯有悲剧才是永恒之美?

2025-07-23 19:26:19

BE美学的长尾效应,再一次得到展现:也许它不是当时最火的,但一定是占据你记忆最深的,你也许会爱死它,也许会恨死它,但你几乎无法对它无感。

究竟,BE美学有什么魅力?看上去在违反人类趋乐避苦的天性,却好像在暗暗顺应另一种天性?

果然,人性是复杂的,快乐原则并不能囊括所有。

《倚天屠龙记》中殷离咬了张无忌一口,说这样你就不会忘记我了。

这就是BE美学的最佳注脚。

让人痛,是让人记住的最佳方式,因为人们在痛的体验中可以更深刻更鲜活地感觉到自己存在,活着。在这种状态下,经历的相关人和事,当然是不会被忘记的。

人从一出生,就是和痛感链接的:母亲的阵痛,胎儿被产道挤压的,被接生的人拖拽的痛,痛,是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初始标记。

也可以说,痛,是分离,而分离,才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开始。

快乐顺遂是一种融合的状态,就像在子宫里,无忧无虑,应有尽有,无分你我。

只有一旦开始痛了,才能意识到自己与别人是不同的存在;一旦开始痛了,才有一种投身于生命洪流中的感觉。

而虐剧中的痛,BE故事中的痛,因为是在艺术的范畴中,可以更加极致,更加酣畅。

在这样的故事里,我们能够体验到很多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的极致的大悲大喜,大起大落。

这是一种强刺激,在这样的强刺激中,寻找到一种极致地活着的体验。

如此说来,似乎BE美学爱好者,是渴望这样极致地活着的,但这也许只是事情的一面,另一面,他们可能同样也惧怕真的如此投入地活着。

BE的痛,来自于丧失,也来自于挫折。

《鹤唳华亭》的主要故事线是不受父亲宠爱的太子失败的一生:他不断丧失自己的所爱:亲人,爱人,老师……

在和女主的爱情线上,他也不断失去与女主真正走近的机会,最后虽然在一起,但仍然免不了因为政治斗争而不得不赴死,不得不与女主以及腹中的孩子分离的结局。

在政治理想上,他信奉的不为作为皇帝的父亲所容,在一次次斗争中,虽然他不断挣扎浮沉,不断努力去想要平衡自己和父亲以及舅舅的需求,但最后仍然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这样的痛苦,如果存在于真实生活中,大概谁都不要成为这个倒霉太子,这非人的生活谁要过?

但如果存在于文艺作品中,感觉就完全不同了,首先,它可以共情观众自己类似的情感体验。

被父母偏心冷落的时刻,被父母工具化的时刻,在很多人心中,都是刻骨铭心的伤,还有那些人生中那些爱而不得,那些终究无法挽回的一次又一次的失去,哪一个剧中极致的虐心桥段不曾是现实中创痛的影子?

在剧情中释放的滂沱眼泪,看起来是为剧中人而流,其实,是为自己而流。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它能让你安全地体验这种痛苦而不至于遭受任何现实的困境。

在现实中,如果你要体验极致的感觉,你可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比如爱上一个危险的人,你也许万劫不复,尝试一些你非常想做但可能结果渺茫的事,也许你虚掷青春和金钱。

而在BE故事里,这个矛盾不复存在:在虚构的故事中,情感是真实的,而现实则与此无关,我们可以投入地一次又一次为主人公哭泣,然而走出故事后,我们自己的至亲,我们的亲密关系,我们的工作,毫发无损。

那些所有渴望有着强烈痛感带来的激情又不敢真正让自己被现实毒打的人们,都来成为 BE美学的爱好者吧!

当然,BE美学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要素,那就是必须“美”。

这满足了自恋的需要,《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之类,BE也是BE的,但好像和BE美学没啥关系。

在BE美学的各大代表作中,摄影美术服化道,无一不精美,《鹤唳华亭》更是被称为近几年古装剧审美的天花板。

而在《周生如故》中,时宜跳楼的片段,一袭红衣的时宜在漫天白雪中从楼上一跃而下,既悲且美,可谓把 BE美学死死拿捏住了。

BE美学的故事中,主角必须是“美强惨”的,不美不强,不足以满足观众自恋, BE也显得没那么有价值感。

BE美学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古代,民国,甚至是架空,在这样虚化的背景中,现实的沉重被再一次剥离。

因为不接近现实,才不会让观众真正被带入到现实化的苦难中,才能在梦一般的情境中尽情品味痛苦。

切近现实的痛苦,总是锐利的,也总让人感觉到不堪,而审美中的痛苦,虽然同样能刺痛人心,但它最好的是巧妙地保护了观众的自恋:

代入主人公,我是美的。代入主人公,我不必真正在现实中感受到被挫败,感受到失去。

既渴望又害怕极致地活着的矛盾,在某个层面上得到了完美解决。

在所有的防御方式中,创造艺术作品的“升华”是最成熟的方式之一,那么欣赏艺术作品,其实也是一种“半创造”式的升华。

在这样的和BE美学的艺术作品的互动中,现实中难以被表达的情感得到了释放,现实中未被满足的愿望也得到了抚慰。

只要不影响生活,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被虐得死去活来撕心裂肺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是在这样的为别人的故事欲仙欲死的时候,也许可以回望一下自己的内心:

在每天波澜不惊,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掩藏了多少激情澎湃的,对更饱满人生的向往?

作者| 李文瑶编辑 | 花花

顾红梅微信公众平台:ghmpsy

热爱心理咨询工作

关注心灵成长

心理动力学取向

欣喜可以与你结伴而行

助理小雪

负责为您安排咨询、培训、转载、投稿等事宜

微信号:schoolstorygu

邮箱:schoolstory.gu@163.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梧州美食
《FIFA 23》PC版将为本世代版本 支持跨平台游戏